前面我们讲到,刘裕因为南方出现问题,他迅速返回南方,造成刚刚打下的关中再次丢失。刘裕第二次北伐就这样结束,这集我们看下,是什么原因,让刘裕这么不顾一切的回建康。放弃北伐已经取得大好局面,刘裕又是如何再次上演禅让大戏,建立刘宋的。

前面我们说刘裕回去有一个原因,是跟随刘裕二十多年的重要谋士,刘穆之去世,刘穆之能替刘裕想到自己没想到的事情,是刘裕的左膀右臂,就像刘邦的张良,刘裕亲自北伐,这时候刘裕完全掌控了东晋的大权,刘穆之替他镇守京城,足以可见刘裕对他的信任和倚重。
问题也出在这,既然刘裕这么信任刘穆之,刘穆之是应该按照刘裕的想法做事,刘裕打下洛阳后,立了这么大功劳,刘穆之应该操纵朝廷,让朝廷赏赐刘裕,但是刘穆之没有这么做,按照他们的关系,刘穆之一定知道刘裕想进一步加九锡。
果然因为朝廷(也就是刘穆之)没有动静,刘裕就不高兴了。不知道是刘穆之故意不给,还是疏忽,如果故意不给那刘穆之可能就有异心,那问题就严重了。自己领兵在外,刘穆之坐镇京城,如果他有异心,刘裕的处镜很危险的。
再退一步说,刘穆之即是不起异心,万一和荀彧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扶持汉室荀彧全力效忠你,但你做魏公魏王,那我可不同意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这种时期不能有一点偏差。
于是刘裕派人回朝廷宣泄自己的不满,没有直接找刘穆之,其实是敲打刘穆之,刘穆之当然也能看出来,刘裕这么一敲打,刘穆之就恐慌了,这一恐慌刘穆之病逝了,刘裕没想到刘穆之这么经不起敲打。
即使刘穆之是疏忽了,那么和刘穆之一起,镇守建康的徐羨之也疏忽了?徐羨之同样是刘裕的得力手下,他也没有记得给刘裕赏赐。两人不可能同时疏忽了吧?所以刘裕坐不住了。
从后面的发展看到,刘穆之和徐羨之背叛刘裕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就是她们作为权臣的属下,做事还是有顾虑的,刘裕虽然大权独揽,但毕竟不是皇帝,为人臣子做一些事,名义上法统上说不过去,所以刘穆之徐羨之提刘裕做事还有顾虑。
这样的话,刘裕不顾一切的返回南方,要马上代晋称帝,就可以理解了,他只有把这层纱布去掉,他自己包括他的团队,做事才方便,才顺理成章。
现在我们看下刘裕开国称帝的过程
刘裕的篡位按照当时一个谶语进行的,叫“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指的是孝武帝,意思晋朝孝武帝之后还有两个皇帝。
所以刘裕没有和前面讲过的桓玄一样,直接废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刘裕首先等晋安帝去世,再让他弟弟做叫司马德文做皇帝。这样就可以孝武帝之后有两个皇帝了,有人说晋安帝是被刘裕害死的。因为当时刘裕五十多岁了,如果自然死亡不一定熬的过他,于是把他害死。
这个司马德文就是晋恭帝,比安帝聪明,安帝是傻乎乎的,晋恭帝知道自己怎么上位的,也知道刘裕为什么让他上位,所以他每天都快快乐乐的,不去想将来会怎么样,很快不到一年刘裕派人来了,告诉他该下台了。皇帝也很潇洒的接受了,他和身边的人说晋室早就名存实亡了,今天我没有什么遗憾的。
之前历史上有过两次这样的禅让。一时曹魏取代东汉,第二次是司马氏取代曹魏。苍天饶过谁,当年得国不正的司马氏,今天也面临权臣篡位。之前两次都是,禅让台上退位的皇帝交接给新朝皇帝,但是这次不一样。晋恭帝不出席这场活动,他把东西交出去后,自己回琅琊王府一心向佛,拒绝参加。
刘裕只能自己举行仪式。让天下受累的司马家,终于走下历史舞台,和当年曹魏西晋一样,在禅位前早就是王爵了,刘裕也被封为宋王,所以现在建立的朝代叫刘宋。
因为和后面建立的齐梁陈都在南方,历史上称南朝。后来北宋灭亡,赵构延续的宋叫南宋,所以这个宋在历史上不能叫南宋,要叫刘宋。刘裕虽然对百姓很好,但对东晋皇室很残忍的,一年后晋恭帝被害死。
这里我们到这,下集我们讲一样很乱的刘宋政权,看他们如何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