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作者:酒騎風

《水浒傳》的故事我們今天耳熟能詳,除了小說本身十分精彩外,傳播的機緣也十分重要。由于中國古代天災不斷,基本每年都會發生1.5次記錄在冊的災荒,國内大大小小農民起義不斷,這為水浒故事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群衆基礎。然而,在諸多流傳的水浒故事,如《大宋宣和遺事》、《水浒後傳》、《後水浒傳》等小說外,還有一本被世人嚴重低估的小說,也就是本文的主題:《蕩寇志》。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蕩寇志》的故事線索立足于真實曆史,也就是宋江起義最終被張叔夜剿滅的故事,隻不過如何剿滅,作者俞萬春卻紮紮實實的寫了一整本書。作為《水浒傳》最重要的續書之一,俞萬春的思想深度盡管可能比不上其他作者,但了解他在創作小說的過程本身,或許比小說更有意思:

俞萬春,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曆經嘉慶、道光兩朝。俞萬春生于今天浙江紹興一帶,年輕時候和他的父親在廣東參加過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在這期間,他發現,起義軍首領們特别喜歡用《水浒傳》的故事“魅惑”老百姓,進而讓很多老百姓有些是被脅迫的,有些是被蠱惑的,參加了農民起義活動。好巧不巧,《水浒傳》也是俞萬春特别喜歡的書。在自己沒有能力影響國家政局的條件下,将續寫水浒傳,或許就成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辦法。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既然是續寫水浒,那麼最先要回答的問題是:

如果梁山好漢按照《水浒傳》的武裝、戰鬥力繼續發展下去,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這個問題上,俞萬春由于參加過多次鎮壓農民起義軍,顯得十分輕車熟路:

在《蕩寇志》前三十回裡,梁山好漢到處攻城略地,搶奪州府。但由于梁山的基本綱領是“替天行道”,真變成叛軍之後,起義軍内部的沖突便逐漸顯露出來了。同時,随着梁山好漢的地盤不斷擴大,也從側面給予了朝廷各個擊破的機會,在這一點上,雖然俞萬春在設計梁山好漢下場的時候用心非常“歹毒”,比如我們熟知的打虎英雄武松會被脫力而死;而善于用飛石的沒羽箭張清,直接被火槍一槍打翻了。基本上梁山好漢們都死于自己擅長的武功之下。

除了玩“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外,還有一些梁山好漢直接死于内讧。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農民起義軍的常見方式,比如中國古代第一個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中,吳廣最終就死于陳勝之手;此後的農民起義軍,不内讧的也非常罕見。甚至在俞萬春死後兩年,标志着中國農民起義巅峰的太平天國運動,也在南京定都後直接從内部開始分裂,翼王石達開出走。在《蕩寇志》中,這樣的身份被交給了盧俊義,他設計陷害霹靂火秦明,最終導緻秦明戰死。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當然,除此以外,《蕩寇志》一書中還充滿了作者對于新式武器的想象。比如随便一把槍:

那铳名喚“落匣連珠铳”。上面一隻銅戽子,容得本铳四十出火藥、四十出鉛子。但将銅戽内火藥、鉛子加足,又将下面铳門火藥點着,那銅戽中的火藥、鉛子自能落匣,溜入铳管,向外轟打,不煩人裝灌,便铳聲絡繹不絕,直待四十铳發完了方止。若四十铳不足用,隻顧将火藥、鉛子加入銅戽,那怕千百聲,陸續發出不斷。更防铳管熱炸,铳下各備大水壺一把,頻頻澆灌。那铳能發一千餘步遠近,都從巨獸眼眶中發出。車後又有四個翻山輪,激那石子飛出去。石子大小不等,小者飛得遠,大者飛得近,也有數百步可發。

這個東西在後世名為“水冷機槍”,隻不過再俞萬春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更有意思的是,給宋江拿出這個武器的人,名為“白瓦爾罕”,是一個西洋人,後來投降了官軍。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無獨有偶,太平天國大軍攻入蘇州城後,也直接毀掉了《蕩寇志》的書版,彼時,太平軍将洋人稱為“番兄弟”,後來在清朝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進攻下不得不陷于失敗“。

每及此處,都會令人動容,後人談及俞萬春,總是帶有一定立場對其作品進行評判,然而平心而論,俞萬春對農民起義軍在了解上,的确非普通文人、書生可比。如果我們放下那些讓梁山好漢橫死的橋段不談,《蕩寇志》的主題思想也就呼之欲出了:

連名震江湖的宋江起義都不免這些下場,又何況其他農民起義呢?

這或許才是我們教科書常說的: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吧?

《蕩寇志》:除了講述梁山好漢悲慘下場,還寓言了太平天國的結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