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作者:邏輯文史

若要問《水浒傳》中哪個人物最受大衆喜愛,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武松吧。施公對于武松的偏愛是讀者都能看出來的,單單的人物列傳情節方面,武松的劇情比梁山一哥宋江還多,而武松上應“天傷星”,最後被包道乙所傷也算對應了星号,如此多的細節,無疑讓武松成為了全書形象最飽滿的人物之一。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在各類水浒衍生小說中,創作者們對武松的處理基本都很客氣,畢竟他身上的那股狠勁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曾有人說過,我們都想活成武松,卻最終都變成了武大郎的模樣,可見武松在曆朝曆代也都有着超高的人氣。但在反水浒小說《蕩寇志》中,作者俞萬春牢騷大起,借清廷打壓農民起義的風頭,強行把同樣有着農民起義意味的梁山軍貶的一文不值,自然,我們的武二郎也難逃“毒手”。

俞萬春在《蕩寇志》的開篇就把宋江與吳用定義成絕對的小人,一些地煞将也被設定成混吃等死的庸碌之輩。俞萬春也知道,想要直接黑武松很考驗心态,是以他很“調皮”的在朝廷方設定了一個天婁雷府五方蠻雷将軍降生的唐猛。唐猛的出身比武松好的多,但在唐猛的故事中,人家可是為民除害打死了一隻神豹,這就比武松打死的那隻饑腸辘辘的大蟲要高光許多了,猿臂寨衆人聽罷唐猛打豹的故事,都免不了對打虎武松進行冷嘲熱諷,是以《蕩寇志》中隻有“打豹英雄”唐猛,并沒有“打虎英雄”武松。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當然武松在《蕩寇志》的出場比唐猛早得多,卻被俞萬春早早地玩了個“成語梗”。《蕩寇志》中的宋江并不是一門心思圖招安,而是想着要攻打州府搶奪錢糧以保日常開支,是以沂州府稱為了他第一個目标。當梁山大軍扛着“替天行道”大旗在安樂村劫掠時,武松與楊春、狄雷一起去阻攔雲天彪的援軍。三人小隊以武松為首,楊春為尾,一副“虎頭蛇尾”的韻味,結果三人先是被神勇的陳麗卿吓了一跳,當雲天彪拍馬趕到時,僅一回合就斬了楊春,武松的初次出場可以用狼狽來形容,但令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俞萬春的進階黑,才剛剛開始。

武松出身于綠林,拳腳不錯,那麼在俞萬春的世界裡,就必須有同等級别的綠林人士來對付武松,于是,蒙陰縣召村的召忻、高梁氏夫婦就成了武松永恒的噩夢。由于梁山在《蕩寇志》中已經被定義成絕對意義的反派,是以召村上下對于抗敵一事都顯得格外認真,在梁山大軍來攻時,村長召忻先後與林沖、魯智深、武松各鬥一百餘回合,三将已是氣喘籲籲,召忻還越發精神。高梁氏怕夫君有難,就替夫出戰,并以一敵三,讓三人毫無辦法…

高梁氏此時的實力,都要比上盧俊義了,高梁氏雖然功夫了得,卻也不能斬将立威,之後召忻再上,夫妻二人身為抖擻,三恩招架不住,隻得撤退。

武二郎的第二次出場,繼續狼狽。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當曹州失陷後,宋江為了擴張勢力要取萊蕪、新泰、蒙陰三地,萊蕪和新泰很容易到手,蒙陰因為有召村,還是很難啃,那麼自然,俞萬春還得安排武松在這裡翻跟頭。這次俞萬春玩的很開,仿照征北篇章中喬道清擒拿武松的橋段,讓召忻、高梁氏、花貂、金莊四人合力擒住武松,自然也玩的是擒而不殺的戲份。陳希真沒有喬道清那種大情懷,不會被武松的剛直所感動,他讓宋江用重金贖回武松等人,讓那個原著中的天人以人質的形式被贖回,這對武松是一種侮辱,也對讀者是一種侮辱。

或許俞萬春也懂“事不過三”的道理,讓武松狼狽三次之後,終于願意給武松一個頗為正面的打鬥場面了。在汶河渡之戰中,武松先是打退祝永清,又一刀砍廢了真大義,又與魯智深、李逵合戰怪力王天霸,梁山此戰大獲全勝,武松也終于展現出來原著中才可能會有的神勇。

但我們也能明顯發現,俞萬春在汶河渡,隻是讓武松“回光返照”一下,因為馬上,他的“影子兄弟”唐猛就要與他面對面交鋒了。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二人的pk比我們預感的要晚一些,同樣是各自陣營中的明星人物,二人先大戰了四百餘回合活動了一下筋骨,在難分勝負的情況下,朝廷方開始玩起了車輪戰。唐猛退下後老将龐毅與武松打了四十回合,大刀聞達又與武松狠鬥五十回合,按照這種節奏,武松馬上就會被生擒,接着就會被押赴京師碎剮,而俞萬春此時也很考慮讀者的感覺,安排了一陣妖風把武松吹走了,唐猛三人大眼瞪小眼還表示很遺憾,而後來梁山斥候發現武松時,武松執棍挺腰,怒目圓睜,威風凜凜,踞坐石上但已經沒氣了。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俞萬春給了武松一個威風凜凜的死相,并且沒有說武松究竟是累死的還是自斃,以及是對武松最大的仁慈了。縱觀《蕩寇志》中的武松,他沒有原著中的血性,更沒有核心戲份可言,從出場打到了結尾,死的有不明不白,與原著中天人形象完全不符。但反過來說,俞萬春對武松的貶低程度還是比不過其他首領,我們也能從這個方面認識到,俞萬春恨的不是梁山頭領,恨的是這個亂世。

聊聊《蕩寇志》裡的武松——憋屈的不像個天神

文/邏輯文史遊 今日頭條原創首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