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立冬!立冬和冬至有啥差別,你知道嗎?

作者:光明網

11月7日12時59分

今年第19個節氣

立冬便如期來了

立,建始也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這是說冬季自此開始

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

此時

草木凋零、動物蟄伏

萬物都趨于休止,開始養精蓄銳

為春季的勃發做儲備

關于立冬,你知道多少?

不妨給孩子講講這些知識吧~

立冬三候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候“水始冰”,是說水從這時起,就會漸漸結冰,尤其是北方地區;

二候“地始凍”,再五日,氣溫降到零度,土地表層開始當機;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其中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三候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顔色相似的大蛤。是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與冬至

冬季有兩個節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許多朋友會将冬至和立冬兩個節氣搞混,一般立冬是在11月,冬至是在12月。

時間含義不同

立冬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将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

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氣候特點不同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幹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隻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史話立冬

古時中國是農業國家,立冬就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他節氣一樣,反映氣候變化及相應的物候情況,對農業生産有着切實的指導意義。“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節,尤為重要。

古代皇帝号稱“天子”,不僅是一國的行政首腦,同時也身負溝通天、人的使命。是以,每當“四立”來臨,傳統上都要求天子率滿朝文武,去郊外迎接。

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要禀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時立冬。于是,天子乃齊。齊,顧名思義,就是整齊。整齊的目的是為了讓身心達到一種清潔虔敬的狀态,為此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更嚴格的,還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寝。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則是在東、西、南郊迎接。

立冬習俗

立冬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今天,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許多饒有興趣的風俗習慣流傳至今。不知道你的家鄉過不過立冬呢?

吃餃子

有俗語說,“立冬節氣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如今,我國許多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有了創新,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冬泳

在黑龍江、河南、江西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會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有諺語稱,“立冬補冬,補嘴空”。認為此時進行食補,可補充元氣抵禦冬天的嚴寒。飲食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适當多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另外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少飲烈酒。

北方立冬習俗典型代表是餃子,而南方立冬大都以肉類為補,如羊肉、牛肉、海鮮等等。

秋已逝,冬将至!

冬天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綜合新華網江蘇頻道、人民日報、新華社、詩詞天地、新華網安徽頻道等微信公号

來源: 未來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