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作者:文史宴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文/shiki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因為江戶幕府的閉關鎖國等政策跟明朝頗像,大家可能認為德川家康是日本版朱元璋,其實這與曆史事實差距極遠。德川幕府不但不是秦制,而且一直在維護封建制,其對商業和貨币的認知也遠非朱元璋可比,哪些地方該集權哪些地方改分權也很門清,是以日本雖然體量遠小于明朝,近代卻更好轉身。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在400年前那場定鼎天下的關原之戰以後,德川家康論功行賞,把西軍大名的土地轉封給他的盟友們。東軍勝利者接受了敗者的土地,從老窩挪出,被稱為“改易”。其中外樣就主要遷到西國,一門和譜代接管他們原來的領地,比如福島正則轉封至安藝廣島之後,松平忠吉接管了他的尾張清州。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關原之戰中的德川家康

戰國時期關東農業商業普遍落後于關西,東軍外樣轉封關西獲得更大的石高,而德川家在擴張勢力的同時,還可以利用他們監視原來西軍的大名,各取所需。

到大坂冬之陣的時候,家康退居大禦所,親率前田、毛利、島津這些西國大名進行築城、上洛,讓兒子秀忠出任将軍,在後方統領東國大名,往後秀忠和家光也分别坐鎮東西控制局面。

德川幕府依仗人數衆多的家臣和比較和睦的盟友,安然避開了織豐政權的悲劇。

取得中央權威的德川幕府,頒布了《禁中武家諸法度》和重新确立石高制,前者嚴格規定“一地一城”,禁止大名在自家領地随意築城、在險津要隘修關,大名和武士們被要求集中在各地的城下町居住。

為了加強地方和幕府的一體性,每個大名每年都要到江戶居住,履行一定的公職,這種制度被稱為“參勤交代”,到後來,外國大使也要定期進行參勤。

大名盡管擁有完整的土地自主權,但他們從領地進入畿内,就因為頻繁消費,被動納入了幕府中央的經濟體系中。借助統一的市場,幕府可以在不觸動其安身立命的土地分封制度前提下,完成對各地封建主的收編。

石高制則不同于完全由土地決定權力的室町時期的在地制,也不同于織豐政權以貨币流通來衡量經濟産出的“貫高制”,屬于二者之間溫和的折中品,以土地産出來進行經濟評估,是日本貨币流通不足,仍然需要實物決定經濟水準的過渡産物。

跟室町時期和江戶享保以後的“有毛檢見”(每年頻繁計算土地的實際産出)不同,江戶石高制長期采用的“畝引檢見”,是一種短期測量,長期沿襲的形式,并不反映實時經濟水準,也不仔細檢括農民新開墾的,或者未接受統計的隐田。到幕末的時候,很多地方的石高成為了表高,實際産出超過不止1倍。(大司馬按:因為沒有中原王朝時不時的“括戶”,日本農民的稅收長期根據德川幕府初期的田畝數來征收,日後新開墾了田畝不增稅,負擔是在逐漸降低的。)

以上作為可以說是幕府趁熱打鐵,将權力等級劃分的依據固定在自己權力最穩定時候的經濟狀态。如果用今天的例子來作比喻,倒像美國的選舉人制度,按照長期估測的人口比例來劃分選舉人票數。幕府中央的一些職位,像勘定奉行、町奉行,大多按石進階别來選人擔任的。

為了穩固這種格局,江戶前期嚴禁土地買賣,限定士農工商的等級藩籬。這類帶有強制力的政策推行起來之是以這麼順利,除了德川前三代的個人能力和威信,德川家和親系一門掌握的武力和資源,足以碾壓其他所有大名也是重要條件。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德川幕府的基本盤

德川家把東國的糧食産地北陸,主要金礦佐渡伊豆、主要銀礦石見鳥取、主要對外口岸長崎、商業中心大坂,統統納入直轄,對于勢力範圍以外的礦山,征收高額的運上金,然後設立專業的金銀奉行管理全國礦産,監督各藩的運作。這樣本身不具備直轄全國能力的幕府,其法令足以覆寫全國。

德川幕府能夠樹立強大的權威,最重要在于,日本一向是講究權力尋租的社會,這些政治結構的變遷全部建立在不破壞原有尋租鍊條的基礎上,才使中央權力行使起來如此友善。(大司馬按:而那些原有的尋租鍊條,日後則成為日本政治一進制化的阻礙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遏了秦制化。)

江戶的武家統治,建立在對家臣團灌注儒學忠義觀和認可當地利益的基礎上。大名們自然不敢在當地為所欲為,他們不希望下面的人下克上,也不會對将軍下克上,這樣的忠義觀在日本層層傳遞,在将軍向大名宣稱合法性的同時,大名也向本地的臣民宣稱合法性。

若單純在武家内部讨論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那麼合作往往比對抗大。不要說作為德川死忠的親系大名們,就連毛利、島津這樣,之前參加了西軍,後來又策動倒幕的邊遠大藩,很長時間内也忠于幕藩體制,甚至曾經是幕府紅人。成熟的封建制,根本不存在“我臣下的臣下不是我的臣下”這種說法。

如此分權和集權自洽的情況,才得以有過渡到近代的平穩秩序。

安土桃山時代(大司馬按:即織田豐臣時代)以來,日本的貨币體系大體依照礦地來分布。金礦主要分布在松前、陸奧、佐渡、甲斐,銀礦分布在出羽、山城、但馬、長門、石見,關東用金,關西用銀的傳統深入人心,甚至充滿了東西對峙的火藥味。

為了保持穩定,德川幕府沒有強行在全國統一金币,而是因循金銀平行流通的傳統,在金銀币以外,為了完成貨币獨立,幕府大力推行撰錢令,發行大量品位較低的本國銅錢來驅逐永樂錢。

就這樣,日本近世獨特的金銀銅三币并軌制成功落地。其中金是計數貨币,銀是稱量貨币,金貨由大到小分為大判、小判和一分金,銀貨分為大額的丁銀,小額的豆闆銀,品位都達到80%,金銀銅按1兩金=50匁銀=4000兩銅錢來兌換。金币采用4進制、銀币采用10進制。

戰國時代武田家累世經營,已成氣候,甲斐金作為最成熟、信用度最高的貨币體系,被德川幕府直接照搬,以4進制、兩分朱為計量機關。不僅如此,幕府同樣遵循室町甲斐的權力尋租鍊,任用曾為室町幕府打造過金具的後藤莊三郎負責金貨鑄行,稱為“禦金改役”,任命湯淺作兵衛負責銀币鑄造,兩個家族都世代傳承這個工作。

德川家康的制度怎樣終結戰國時代,且沒太阻礙日本近代化|文史宴

日本的商人勢力很大

為了制衡,幕府又設立金座役、銀座役,由勘定奉行任命,跟金銀鑄行進行互相監督,防止其中一方中飽私囊。

金銀座都自主進行材料采購,然後在市場販賣擷取利潤,再向幕府上繳“幂加金”“運上銀”作為營業稅,相應的,幕府也按鑄造額比例支付一些“分一金”“分一銀”作為手續費給他們。

政府官僚和承包商的互相合作,達成兩者在權力和金錢各自領域的利益,幕府獨占貨币鑄造、發行、品位的權力的同時,承包商擁有幾乎完整的私營運作權力。

通過這種尋租,德川政權給整個國家打上自己的鋼印,貨币杠杆也逐漸取代封建關系,成為幕府維持秩序穩定的工具。這也是接下來我們讨論在地方分頭權力強大的日本,幕府依然能夠在全國範圍内做到令出政行,而且屢屢成功的關鍵。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曆史陌生化,陌生曆史普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