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璋,第一任江西都督。吳是江蘇省無錫人,但一生事業主要與江西相關。清末任江西武備學堂總教習及江西陸軍測繪學堂總辦,培養了大批新軍人才,如李烈鈞、熊式輝、劉峙等均為其弟子。1911年武昌起義後,江西很快響應,成立江西軍政府,吳被推為第一任都督,時年36歲。1926年11月,在上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享年51歲,次年被南京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上将。

李烈鈞,字俠如,号俠黃,江西省九江市武甯縣人。是辛亥期間江西革命黨中影響最大的人物。江西光複後,賴其支撐局面,并且影響力及于鄰省安徽,先任安徽都督,再轉任江西都督。期間南北對峙時,曾擔任五省聯軍總司令,使馮國璋不敢越過長江。時年29歲。孫中山贊其“上馬能武,下馬能文,誠不可多得之當代儒将”。後官拜陸軍上将。1946年病卒,享年64歲。
彭程萬,江西省貴溪縣人,農家子。20歲中秀才,入江西武備學堂。後赴日本振武學堂,期間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期間,繼吳介璋之後任江西都督,時年31歲,不過很快即被馬毓寶排擠而去。此後,曾任江西民政長等職,在江西軍政界皆有較高威望。1978年卒,享年98歲。
馬毓寶,安徽蒙城人,毅軍統領馬金叙之子,曾就讀于保定軍校,陸軍大學一期畢業,清末任江西新軍五十三标标統,鎮守九江。1911年辛亥革命中,在九江起義,被推舉為九江軍政分府都督,後入主南昌,繼彭程萬之後任都督,時年33歲。不久被革命黨人排擠,稱病去職,由李烈鈞繼任。卒于1933年,歸葬老家蒙城,享年55歲。
胡謙,江西興國人,清末求學于江西武備學堂時受吳介璋賞識,與李烈鈞、歐陽武、餘鶴松等一起共4人被揀選赴日留學,學習軍事。留日期間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在新軍中擔任管帶(營長)。1911年江西光複後,任萍鄉分府都督,後為江西都督府進階參謀,時年29歲。後曾任黃埔軍校第一任教育長,1927年9月兵敗被殺,卒年45歲。後被追贈為陸軍上将。
楊赓笙,号咽冰,江西省湖口縣人。十八歲考中秀才,但主動放棄功名,加入了同盟會,成為江西籍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後曾任孫中山秘書。江西光複後,任都督府進階顧問、省參議員,力助李烈鈞。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他建議将誓詞“服從黨魁”的“魁”字改為“綱”字,深受孫中山贊許。1955年在南昌病逝,享年86歲。
蔡突靈,又名複靈,江西宜豐人,出身當地望族。讀書期間思想激進,成為革命黨。最神奇的是據說他全家人都加入了同盟會。1907年,蔡突靈擔任江西同盟會主盟人,時年25歲。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與其弟銳霆共同組織光複軍,奪取新昌縣政權,并進而占領瑞州州府。後當選為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1949年7月去世,享年67歲,葬于老家宜豐縣城南屏山。
蔡銳霆,江西宜豐人,蔡突靈之弟。辛亥年與乃兄一起組織光複軍攻克新昌、瑞州,時年28歲。後于反袁之役中遇害,卒年32歲。1922年孫中山下令追贈其陸軍中将。此外,辛亥期間的江西名人,尚有如歐陽武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