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毅元帥,國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作為傑出的軍事家、外交家、詩人的一面,其實,陳毅也是一個非常擅長與知識分子打交道的儒雅文人。他雖然戎馬半生,卻時時散發着書生本色:為人謙遜,忠厚寬容,真誠待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陳毅與當時許多著名的知識界人士都有交往,幫助他們解決各種難題,受到廣泛的好評。他跟學界大咖馬一浮的交往,尤被人傳為佳話。
1952年4月,時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長的陳毅因為勞累過度、身體不适來到杭州休養。想到馬一浮先生就住在本地,一個下午,陳毅由浙江省文教廳廳長劉丹陪同,特地去西湖蔣莊看望。為了表示對馬一浮的尊重,陳毅既未穿軍裝,也未穿當時流行的中山服,而是改穿當時文人喜歡穿的長衫。陳毅一行到時,恰逢馬一浮午睡未起。馬一浮的家人不知客人是誰,便說主人正在休息,等一會兒再去通報,陳毅當即囑咐馬的家人不要驚動老人,自己稍後再來拜訪。他在附近的花港公園轉了一圈。折回時,馬一浮依然未醒,此時天空飄起蒙蒙細雨。馬氏家人邀請陳毅一行進屋稍候,陳毅說:“未得主諾,不便遽入”,堅持站在門外等待。馬一浮睡醒後,得知有貴客等在門外,還淋了雨,當即連聲道歉。
這裡很有必要說說馬一浮其人。馬一浮,5歲開始讀唐詩,6歲随父母傳回原籍紹興,15歲與周作人兄弟應紹興縣鄉試,為第一名,頓時名滿家鄉。18歲到上海學外文,精通英文、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曾被清政府駐美使館聘為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牍和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外文秘書。随後又到英國、德國、日本遊學,深入鑽研西方哲學、文學。1906年起寄居杭州,靜心批讀文淵閣《四庫全書》,在中國古典哲學、文學方面同樣極有造詣,同時,他還精通佛學、書法、詩詞。馬一浮著作豐富,不重積财,一生居無定所。1950年應富商弟子蔣國榜之邀,住進蔣莊,一住就是16年。
學問高深的人大抵都有些恃才傲物,馬一浮也不例外。他當年做過同是紹興人的教育總長蔡元培的秘書長,兩人交情不錯,然而,當蔡元培邀請他做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時,馬一浮居然說:“古聞來學,未聞往教”,堅決拒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馬一浮隻癡心于學問,不問世事,不關心俗務。
或許是感受到了陳毅對自己的高度尊重,兩人蔣莊初見的那天馬一浮非常高興,彼此聊得非常投機,話題越來越廣,涉及玄學、禅學、宋明理學和詩詞等等。陳毅趁機邀他出山,為國家做些事情。馬一浮表示自己一向安貧樂道,無意仕途,并拟在解放後,以“鬻書代勞”,以謀自食其力。陳毅于是用了激将法,說:“過去他們(指國民黨)掌權,您老不下山;現在我們當家了,您老還能作壁上觀嗎?”陳毅的話引起了馬一浮的沉思,他沉默了一小會兒,改變終生不仕的想法,答應出任華東(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次年,他又擔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第三年,又被聘為全國政協特邀委員。1964年,還曾以81歲的高齡擔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陳毅的謙遜絕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貫穿生命的全過程。他曾在《記韓紫石先生》一文中述及自己與知識分子交朋友的心境:“餘從軍以來,每莅一地,辄樂與當地賢士大夫遊,能納交長者如韓紫石先生者,固深以為幸也。”可見,禮遇馬一浮不過是陳毅與知識分子做朋友的一個小插曲而已。陳毅的“馬門立雨”,展現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大格局。
(原标題:風采錄 | 陳毅的“馬門立雨”)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 作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 遊宇明
流程編輯:u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