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作者:讀書燈下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中唐詩人劉長卿擅長寫五言詩,自認為是“五言長城”,其實,他的七言佳作也不少。“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其《長沙過賈誼宅》便被認為是唐代七律精品。

而《别劉士元》,同樣是一首七言佳作。尤其“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更是向來為人們所稱道。然而,其許多詩看來淡泊閑遠,實則蘊含着惆怅與哀傷。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春雨

别嚴士元·劉長卿 春風倚棹阖闾城,水國春寒陰複晴。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裡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這是一首送别詩,送别之人是嚴士元。從後文“江上”“湖南”,嚴士元即将乘船去湖南,詩人在江邊與之道别。

離别時有春風,小船停泊在蘇州城外,南方水國的天氣還帶着春的寒氣,天氣時陰時晴,陰晴不定。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江上春寒

春風之外,還有春雨。

無數詩人詞人寫過春雨,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春雨之潤澤細膩,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寫春雨之急切,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寫春雨之細與無盡……

劉長卿在這裡,同樣抓住春雨“細”的特點,細到什麼程度?細到幾乎看不見。直等到衣服濕了才發現,極寫春雨之細膩。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花落無聲

後一句花落無聲同樣有此境,花落翩然,沒有半點音聲可尋,随着風雨,飄然落地。衣濕,花落,皆是春風春雨所緻。這兩句極寫春風之輕柔,春雨之輕柔,落花之輕柔。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裡情”,前一句将鏡頭從細雨與落花的近處拉伸至遠景,太陽西斜,懸在江上,一片孤帆就在這落日中遠去。

去到哪裡呢?詩人已在想象友人的目的地——湖南,那裡青草萋萋,綿延萬裡。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青草萋萋

我們在許多詩中能夠看到詩人離别時的寄語,如果有人問起,王昌齡說“一片冰心在玉壺”。而劉長卿呢?固然有淡遠情緻的追求,但内心卻依然是冷落孤寂的,他說我一介書生,已被青袍所誤。

在唐代,官員的衣服顔色與品級相關,三品以上為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七品綠,八九品服青。

劉長卿天寶年間進士,由于“剛而犯上”,兩度被貶,這裡一句被“青袍”所誤,讀書人的理想本是求仕報國,可詩人想要在仕途上一展抱負,卻始終郁郁而不得,寫出其内心志不得舒、懷才不遇的惆怅與哀傷。

中唐詩人劉長卿:淡泊之中有惆怅,閑遠之外是哀傷讀書燈下記

孤舟

而在劉長卿的詩歌中,反複出現的“斜陽”“孤舟”“蒼山”等意象,反映出來的,其實也是詩人内心的這般情感。

有人将“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兩句解作是因為詩人與友人相談,傾訴離情,身處離别之境,是以未曾感受到春雨,未曾注意到花瓣之掉落,直到蓦然回首才發現,衣服已濕,花落滿地。

但根據詩意與語序而解,作為情感體驗的主體,這漫天細雨與落花的離别之境,詩人是有調動感官去“看”去“聽”的,“看”的結果是“不見”,“聽”的結果是“無聲”,作此了解,更見詩人設境之精妙幽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