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讀到一首好詩,就像品嘗了一杯甘醇,不僅心曠神怡,而且餘味無窮。而那些流傳久遠的優秀作品,既凝聚了詩人的心血,又采用了各種表現技巧。詩歌中經常運用比喻、拟人等修辭手法,同時也有一些讀者不太熟悉的技巧,比如反跌手法。

所謂反跌,即遠離上文的寫作方向,忽然朝反向轉折,其實正所謂相反相成,最後的結果不僅令人深思,而且頗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下面介紹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登餘幹古縣城

唐代:劉長卿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劉長卿是中唐詩人,他經曆坎坷,閱人無數,加上其出色的詩歌功底,才讓他的很多作品深受讀者歡迎。這首詩創作于作者被貶谪的生涯中,當時他路過鄱陽,登樓眺望,看見很多廢棄和荒蕪的景物,感慨萬千,于是賦詩留念。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詩的開頭先描繪了一幅闊大的場景,城樓高聳入雲,雄偉壯觀。作者登上孤城,眺望遠處,感覺此地荒涼無比。城東的江水日夜奔流,也見證了這座古城的滄桑。

作者用一個“齊”字,誇張地描繪了城樓之高;又用“萬古”二字,交代了其曆史之久。詩人站在那裡,感到自己極其渺小,更悲愁人生如此短暫。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詩人又仔細觀察周圍的景物,更覺得一片凄涼。那些過往的官舍,早已空無一人,卻長滿了荒草和蓬蒿;古樓上的堞牆依然完好,夜間卻可以在此聽見鳥兒的啼叫。

作者為了表現其荒蕪的特點,描寫了兩個典型意象,“秋草、烏啼”,從視聽兩方面展現出此處的杳無人煙。作者其實隻是偶然看見了鳥兒在此栖息,卻想象出它們夜晚會不停地鳴叫,似乎它們也感到了一種孤寂。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詩人再次将視線投向城外,并抒寫了内心的感受。一望無際的平沙,不斷地向遠處延伸,令人猜測千百年之前,這裡或許有千頃良田。夕陽西下,它好像在客人面前低着頭,似乎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

“平沙渺渺、落日亭亭”,讀起來音韻和諧,也形象地描繪出遠景的悠遠和迷茫,令人感受到滄海桑田的變化,又抒寫出日月星辰的永恒、與人生不過滄海一粟的強烈對照。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不過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全篇不見一個愁字,卻在景物描寫中寄寓自己的愁情。尾聯尤其令人深思,“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飛鳥無情,不知陵谷山川的巨大變化,卻依然自由自在地翺翔于弋陽江畔。

“不知”二字,似乎是在責怪飛鳥的麻木不仁,其實隻是無理之言,也反襯出作者細心地注意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悲歎自己作為凡夫俗子,根本無力改變萬事萬物運作的固有規律。

劉長卿水準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細膩生動,不愧為中唐才子

劉長卿的這首七律抒寫婉轉,表達細膩。作者先展現出一幅全景圖,然後筆觸開始轉向城中,突出了秋草和烏啼的凄涼氣氛。然後詩人又轉而描寫城外的“平沙、夕陽”,給人一種迷茫和慘淡的印象。結尾則運用反跌手法,不再描寫城内外的景象,卻用飛鳥的自由飛翔,揭示了詩人對盛衰興替的感慨。

全篇不見華麗辭藻,也無任何典故和傳說,作者純用白描技法,卻顯得跌宕起伏,令人感受深刻。漫野清寒、夕陽晚照,烏鴉夜啼、飛鳥無情,這一切的場景,看似平常,而在詩人的心中一點一點地疊加,卻感受到無比的沉重和迷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