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趙奕 胡金華 上海攝影報道
11月6日,《華夏時報》記者在進博會現場注意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關數字人民币的使用推薦。
“除比較常見的數字人民币app外,還有多種不同形态的數字人民币晶片錢包産品,比如數字人民币可視晶片錢包、可穿戴錢包等,使用者隻需要一張卡片在支付終端碰一碰就可即刻完成付款,很友善。”中國銀行從業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
(數字人民币晶片錢包)
記者了解到,進博會展館内六十多家商戶、一百多台自助售賣機、國展洲際酒店以及能夠直達場館的地鐵二号線終點站等場景,都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币支付。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數字人民币第一次在展會現場試點使用。
“此次在進博會上會展場景實作全覆寫,一方面表明數字人民币試點工作正在有序拓展,另一方面則展現出數字人民币在推廣方式上充分采用市場化手段,結合進博會熱點以及具體的特色場景來擷取廣大商戶、使用者的認可,既能夠發揮數字人民币在市場中的流通作用,也有助于擴大數字人民币在國内乃至國際的影響力。”易觀進階分析師蘇筱芮向本報記者表示。
展會場景全覆寫
“使用起來很友善,很快,app的界面很好看,和現金很像。”一位剛剛用數字人民币購買完商品的使用者向本報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中國銀行在進博會上開設了數字人民币綜合展示區,通過裸眼3d互動、多媒體宣傳視訊等形式,生動形象展示數字人民币錢包、晶片、産品等方面的最新試點成果。
“對于外籍人士來說,隻需在現場推出的數字人民币版外币兌換機,憑護照便可根據中國銀行公布的實時匯率,将外币現鈔兌換成等值的數字人民币,無需注冊和綁定銀行賬戶。”中國銀行從業人員表示。
(數字人民币外币兌換機)
該從業人員還向記者透露,目前,外币兌換機已支援17種外币現鈔。進博會是外币兌換機的首次亮相,是中國銀行針對進博會特殊“定制”的。
廣東财經大學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産業學院副院長王方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進博會作為在國際國内雙向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一個重要平台,其全覆寫、多場景進行數字人民币推廣,将産生顯著的示範作用,為數字人民币的推廣工作提供了高标準的試驗和應用場,有助于進一步推動人民币數字化和人民币國際化的程序。
王方方進一步表示,數字人民币在進博會的全面推廣,也将對進博會本身完善和提升會展服務水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效率等方面産生積極的正面效應,會進一步提升我國進博會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品牌度。
數字人民币試點滿周年
自2020年10月,在深圳羅湖開始首次大規模公測以來,數字人民币試點工作已滿一周年,其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擴容。
11月3日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論壇中,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币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介紹,截至2021年10月22日,已經開立數字人民币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累計交易筆數達到1.5億筆,交易額接近620億元。目前,有155萬商戶支援數字人民币錢包,涵蓋公共事業、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和政務等各個方面。
作為數字人民币試點的第二批城市,上海正在加速數字人民币試點工作,10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釋出《上海市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到,上海将“開展數字人民币試點,拓展線下和線上支付、交通出行、政務和民生等場景應用。”
針對數字人民币試點一年來的工作進展,蘇筱芮認為具有如下幾方面特征:一是試點地區範圍持續擴容,覆寫的使用者主體、開立數字人民币錢包的數量等均不斷上升;二是場景類型更加豐富,從原先小額零售的試點起,逐漸延伸至大額支付、跨境支付等領域;三是參與數币生态更加完善,各類市場主體不斷參與和加入,如銀行、it廠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大型網際網路平台等。
“從試點情況來看,目前我國推進數字人民币的方案整體較為穩妥,達到大規模普及首先應具備成熟的技術能力,能夠保障交易過程的安全性以及支付效率,其次需要更多商戶接入數字人民币的使用,以確定其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最後還需要加大對數字人民币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通過各類激勵措施培養支付習慣,使得活躍使用者規模不斷積累與留存。”蘇筱芮如是說。
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王文濤向記者表示,數字貨币對人民币匯率形成機制的影響亟需前瞻性布局。随着現代資訊技術革命的興起,數字貨币作為一種全新形态的虛拟資産和金融工具對金融和貨币的影響力日趨強化。
事實上,法定數字貨币已經引起全球各國央行高度關注,約86%的央行正在對中央銀行數字貨币(cbdc)進行研究或實驗。對此,王文濤認為,法定數字貨币的引入可能會影響貨币政策的傳導和匯率形成機制,不僅可能改變對基礎貨币的需求及其構成,還可能改變貨币需求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而且也可能會在通貨膨脹率高和匯率波動大的國家中加劇貨币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