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透明”曾鞏:最被人忽視的唐宋八大家家庭負擔與讀書考試為官之路交友文章

作者:曆史人物品評

曾鞏,字子固,公元1019年出生于江西南豐。曾鞏自稱“家世為儒”,祖父做過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史書稱他善于讀書,“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辄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

按說曾鞏這麼擅于讀書,考取功名應該不是難事,可是曾鞏從18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到39歲才考中進士,足足花了21年時間,是“唐宋八大家”中考中進士的人裡用時最長的。

尤其是他在第二次參加科考失敗後,中間隔了15年,才參加第三次科考。要知道宋朝每三年就可以參加一次考試,曾鞏為什麼要等待15年,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在做些什麼?

“小透明”曾鞏:最被人忽視的唐宋八大家家庭負擔與讀書考試為官之路交友文章

曾鞏的父親叫曾易占,有3位夫人,生了15個子女,曾鞏在家排行第二。

曾易占喜好讀書,在當地很有名氣,但是仕途不順,官職最高做到縣令,晚年還因為得罪了人,被人告了,罷官之後,就住在家裡。

從此,曾鞏的父親在家賦閑十二年,身體也不太好。此時曾鞏有一個祖母,九十歲了。還有一個哥哥、四個弟弟,還有九個妹妹。

“祖母日益老,細弟妹多,無以資衣食,恐不能就其學,況欲行其他耶。”(曾鞏《上歐陽舍人書》)

曾鞏哥哥叫曾晔,比曾鞏大10歲,飽讀詩書,但是不會理家。

是以盡管曾鞏小時候很擅長讀書,史書稱“讀書數百言,脫口辄誦。”但是不得不過早承擔了家庭的生活負擔。隻能說是能者多勞吧。

1037年,18歲的曾鞏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結果落榜了,回到了家鄉江西南豐。

他的弟弟後來回憶當時曾家的情況:

“無田以食,無屋以居,公時尚少,皇皇四方,營飦粥之養。”(曾肇《亡兄行狀》)

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23歲的曾鞏再次來到汴京,準備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同時比他大10歲的哥哥曾晔,也一起進京參加考試。

由于考試要等到明年春天舉行,還有一段時間。曾鞏兩兄弟便先入京城國子監廣文館就讀。

在這段時間,曾鞏拜訪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深得歐陽修賞識。

“小透明”曾鞏:最被人忽視的唐宋八大家家庭負擔與讀書考試為官之路交友文章

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對他的評價就非常高: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鹗。”歐陽修《送楊辟秀才》
“過吾門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轉年,曾鞏和哥哥曾晔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兄弟倆雙雙落榜。

鄉裡的街坊聽說了,有人做打油詩挖苦兄弟倆:

“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檐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丁傳靖輯《宋人轶事彙編》)

宋代的科舉考試,有過幾次變化,有時是三年開一科,有時是隔一年開一科,還有時每年開一科。曾鞏參加這次是三年開一科。

這首打油詩的意思是說,每三年開一科,曾家這兩個秀才,都要被落殺一回,就跟那門檐底下的燕子一樣,一起飛出去又都一塊飛回來了。

曾鞏很失落,歐陽修寫了篇文章鼓勵他:

“有司所操,果良法耶?”(歐陽修《送曾鞏秀才序》)

歐陽修質疑考試制度:難道我們的考試标準一定是科學的嗎?

“然曾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歐陽修《送曾鞏秀才序》)

曾鞏不抱怨,說回去增進學問再來考。

曾鞏給歐陽修回信:

“重念鞏無似,見棄于有司,環視其中所有,頗識涯分。”(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

曾鞏考完覺得自己學問欠火候。

這次考試以後六七年,曾鞏一直在家鄉,為了家庭生計奔波,結果身體扛不住了,得了一場肺病,在古代肺病是重病,但是他遇到了一個姓劉的大夫,把曾鞏醫治好了。

後來,曾鞏的父親曾易占給仁宗皇帝上疏,談自己的治國方略,頗為意外的是,皇帝很欣賞,讓他進京詳細說說。

曾易占把曾鞏帶在身邊,一起去京城。

兩個人走到南京(今河南商丘),曾易占突然病倒了,去世了。

有一個退休的宰相叫杜衍,是歐陽修的朋友,曾鞏曾經寫信向他求教過學問。

從宰相位置上下來的杜衍正在南京,曾鞏參加科考的時候和杜衍有過書信來往。杜衍給了曾鞏很大幫助,出錢安葬了他的父親。

曾鞏給杜衍寫感謝信:

“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茕茕路隅,無攀緣之親,一見之舊,以為之托。又無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勢,下之可以動俗。”(曾鞏《謝杜相公書》)

當時沒有任何人幫我,多虧您能出手。

曾鞏護送父親的靈柩,傳回家鄉南豐。

四年以後,曾鞏回憶起來:

“崎岖護旅榇,緬邈投故鄉。至今驚未定,生還乃非常。”(曾鞏《讀書》)

回到家鄉,當地的知州出資,給他買了田地,有了田地,他可以糊口,不被生活所困,因為看到他品德好,而且是個人才。

曾鞏為生計奔忙:

“荏苒歲雲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衆口,四方走遑遑。”(曾鞏《讀書》)

為了曾家十幾口人的生活,曾鞏不得不到各地打工,維持家用,以至于曾鞏32歲才結婚,婚後由于缺醫少藥,他的兩個女兒又先後夭折。

曾鞏依然刻苦學習,寫了《學舍記》,告訴自己心裡有志向,等待時機。

“小透明”曾鞏:最被人忽視的唐宋八大家家庭負擔與讀書考試為官之路交友文章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39歲的曾鞏終于考中了進士。

這一年,曾鞏、他的一個親弟弟、一個堂弟、兩個妹夫,他們家有六人考中進士。

之後九年,他另外一個弟弟、一個妹夫、一個侄子也相繼考中了進士。

在十年内,他們家先後有九個人考中了進士。

考中進士之後,曾任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讨官。

在這期間,曾鞏對曆代圖書做了很多整理工作,如《新序目錄序》、《列女傳目錄序》、《戰國策目錄序》等,對儲存古代文化遺産有很大貢獻。

之後曾鞏離開館閣,先後在越州、齊州、襄州、洪州、福州等地做了十幾年的地方官。

1071年,曾鞏調任齊州(今山東濟南),

齊州盜賊很多,有錢有勢的人橫行鄉裡。

“為人害者不去,則吾人不甯。”(曾肇《亡兄行狀》)

通過曾鞏治理:

“民外戶不閉,道不拾遺。”(曾肇《亡兄行狀》)

在地方政績出色,曾鞏被宋神宗召回京師。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朝廷認為“曾鞏史學見稱士類,宜典五朝史事”,任命他為史館修撰。轉年,升為中書舍人。

曾鞏與王安石

曾鞏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結交了王安石,王安石說曾鞏會像班固和揚雄那樣流芳百世。

曾鞏給朝廷推薦王安石:

“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上蔡學士書》
“小透明”曾鞏:最被人忽視的唐宋八大家家庭負擔與讀書考試為官之路交友文章

1.散文

曾鞏散文的總體特點是:規矩,典雅,莊重。

曾鞏的文章注重實用性,簡明直接,長于說理。

“纡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史》卷三一九)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隐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迹,豈信然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這篇文章寫于曾鞏30歲的時候,當時他在家鄉臨川,雖然還沒有謀得一官半職,但是文章已經很有名氣,應臨川當地的州學教授王盛之的請求,曾鞏寫下了這篇《墨池記》。

墨池,相傳是一代“書聖”王羲之練習書法的地方,文章從記叙墨池遺迹入手,聯系王羲之苦練書法的故事,重點說明王羲之成為大書法家,并不僅僅是依靠天賦,而是他勤奮努力的結果。

2.詩歌

曾鞏現存400多首詩歌,寫得大多比較清新質樸。

《城南》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曾鞏擅于寫七絕,這首詩寫得是春雨過後的一番場景。經過一夜大雨的沖洗,路邊的桃李已經被摧殘飄落,而唯獨田野上的青草依然挺立。通過桃李與小草的對比,表達了樸素平凡之中往往蘊含着頑強的生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