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下手機,讀完一本書,來一段旅行,讓你的身心重歸自由和完整

随着科技和媒體的飛速發展,娛樂形式不斷翻新,手機在生活中成為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時代使我們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催生了短視訊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

對大衆來講,降低了擷取知識的門檻,促進社會知識資訊良性循環,降低知識擷取成本。

然而帶來的弊病就是: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場景,看到到處是低頭刷手機的人。

如果能合理利用時間,在短視訊上學習一些優秀的知識或體驗一下樂趣,這都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長期看短視訊,會導緻我們懶得動腦筋,不願意思考,不願意接受系統化的認知,不願意進行系統分析。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十分有害的。

試問自己,長期沉浸在短視訊中,有多少是對你有幫助的?又有多少是有價值的?

然而短視訊的快速視覺享受使當下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它讓我們得到即時快樂,這種快樂讓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

随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少人習慣用一個完整的時間來閱讀一本書。

但是閱讀自古以來就是被非常推崇的。

首先閱讀的書籍越多,吸收的東西越多,就能夠對書裡的人和事感同身受,進而會同情和了解他人。反映在實際生活中,人的品質就會得到提升,學會寬容和尊重;

其次無論讀的是什麼種類的書,每本書都有内在聯系性,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學會思考,對我們的邏輯、記憶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因而閱讀的真正力量在于創造一個更好的“自我”,而不是即時快樂讓人沉浸虛幻的錯覺、刺激或者自我麻痹之中。

閱讀從廣義上講,還有一種向外的閱讀。

明朝,董其昌《畫禅室随筆——卷二》中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意思是,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展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緻用。

現代台灣作家張曉風也說:“旅行,也是一種閱讀。”

閱讀使我們心胸寬廣,旅行使我們增長見識。當書本上跳躍的文字,實實在在地出現在眼前,會讓我們體會更深,讓我們的眼界變大,心胸變得更豁達和包容。

很多人說“生活就是一地雞毛”,“生活總是讓人焦慮”。

其實不要總是關注眼前,而應抛棄惰性,适時地放下手機,多做一些有利于自我提升的事。

讀完一本一直沒讀完的書,或者來一場精神和身體的共同旅行,你會發現,生活沒有那麼多的無奈,沒有那麼多的困難,與其抱怨生活,不如創造一個更好的自我。讓我們的身心重獲自由和完整。

音頻請關注喜馬拉雅《夏茉傾訴》http://xima.tv/1_7fxbnz?_sonic=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