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吳東

一個生在和平中的人怎麼能面對遠方的痛苦呢?是憐憫、憐憫、麻木或冷漠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幾十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幾代攝影師在他們的反思中做出了創造性的改變,擺脫了悲劇圖像作為主要追求的沖擊,但更關注與人的聯系和表達人性的光輝。

2021年9月,上海攝影藝術中心舉辦了一場名為"希望"的展覽,展出了12位攝影師的作品,這些作品基于2019年百達獎主題"希望"的入圍作品。

1955年,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tken)在他著名的展覽"人類家庭"(The Human Family)結束時,為威廉·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e Smith)安排了一張照片。在那張照片中,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為他4歲的兒子帕特裡克(Patrick)和2歲的女兒胡安妮塔(Juanita)拍照,他們在陰影中,在樹林中走向他們面前的一個發光的出口。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威廉·尤金·史密斯,"走向天堂花園"圖檔:網絡

"走向天堂花園"是尤金·史密斯的傑作之一,拍攝于尤金·史密斯仍在從手榴彈爆炸中恢複過來的時候,他可能想在攝影中找到一些安慰,但考慮到展覽的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果及其元素 - 孩子的天真,黑暗面的光明的意義。它也将被解釋為人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尋找希望的象征。

攝影史上有很多照片喚起了人們心中的希望,也有很多攝影師試圖在攝影中表達希望。多蘿西娅·蘭格(Dorothea Lange)的《移民母親》(Mother Immigrant)喚醒了美國人對大蕭條的認識。在中國,以貧困地區失學青少年為目标的攝影師謝海龍在1990年代将"大眼睛"稱為家喻戶曉的名字,間接推動了"希望工程"的推進。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多蘿西娅·蘭格的"母親移民" 圖檔:網絡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謝海龍的大眼睛圖檔:網絡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的"希望"展覽,由于機構關系(百達大獎賽采用提名推薦系統而不是貢獻委員會),使得這些入圍者不一定是基于攝影師和藝術家對"希望"主題的了解,也是基于被提名者和獎項機構想要呈現的"希望"。這種共識,就像主題"希望"本身需要引起共鳴的方式一樣,取決于創作者和觀衆。

孟加拉攝影師Shahidur Alam的鏡頭瞄準了Hajra,一個給他人帶來希望的女人。哈吉拉小時候被強奸,被迫賣淫和偷竊,在孤兒院長大,收養了30個孩子,教他們識字,給他們洗澡,抓蟲子,并利用她一生的工作讓他們盡可能快樂。阿拉姆拍攝了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仍然面帶微笑的Shahidur Alam和Hajira為年幼的孩子洗澡,是2014年攝影師和Baxter攝影獎的獲得者之一。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插畫。

愛爾蘭攝影師伊沃·皮克特(Ivo Pickett)從2017年到2019年一直在報道伊拉克和叙利亞與伊斯蘭國的戰鬥,他将鏡頭集中在戰争的受害者身上。年長的納迪拉獨自一人坐在塵土飛揚的廢墟中,看着挖掘機在現場尋找在空襲中喪生的親人,她看起來絕望而堅強。在另一張照片中,難民領取救濟物資,婦女戴着頭巾,男人在遠處排隊,以展示這片土地數百年的宗教曆史和苦難。皮克特的照片有一個清晰的焦點,這些生動的生活令人印象深刻。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哈裡發的終結者伊沃·普裡克裡特(Ivo Prikrit)看着伊拉克民防人員從摩蘇爾舊城的家中地下室挖出她姐姐和侄女的屍體,他們于2017年6月在空襲中喪生。2017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哈裡發的終結者伊沃·普裡克裡特(Ivo Prikrit)正在伊拉克平民排隊接受馬蒙社群的援助,他們被困在該市以西。

另一位愛爾蘭人羅斯·麥克唐納(Ross MacDonald)使用一種類型學方法拍攝了他在阿富汗賈拉拉巴德醫院收集的假肢,在那裡,主人在經過更好的治療後留下了自制的假肢。麥克唐納以積極的視角和低背景,以肖像般的方式将觀衆的注意力引導到假肢本身。它們自然讓人聯想到身體創傷,但假肢的細節、形狀和紋理也帶有一絲幽默感,展現了主人的個性和面對生活的希望。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Ross McDonald, Limb Dry Series, Limb Dry 16, 2012

這些故事繼續講述西方政治話語特定地區的沖突和人類困境的故事,這些領域仍然伴随着對普世價值中和平與幸福的追求。但與過去相比,随着媒體環境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痛苦被看到,習慣了,一個和平時期出生的人如何面對遙遠的痛苦?這顯然也是一個問題。是憐憫、憐憫、麻木或冷漠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幾十年前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攝影師的照片在他們的反思中發生了變化,表達"希望"是其中一種反應。他們不再将悲劇性的影響形象視為他們的主要追求,而是專注于與人的聯系,表達人性的光輝。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羅斯·麥克唐納,肢體幹系列,肢體幹2,2012

展覽中對"希望"的了解可以有很多元度,既是作者的意志,也是通過作者口中說出的主體的意志。在哈吉拉的眼中,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納迪拉的眼中,她想看到親人的遺體;在那些失去雙腿的人眼中,盡管他們經曆了痛苦,但他們希望擁有一條"特殊的腿"。

RenaE Afindi拍攝了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的一個村莊,該村莊保留了其農業傳統。她通過大量背光自然光源和方形架構增添了懷舊和畫面穩定性。這是一種美化,顯示了阿芬迪想要給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但在全球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中,這些畫面都是烏托邦式的。村裡沒有年輕人,他們是老人和孩子。希望可能是Renae Afenti的反潮流奢侈品,但也是老年人的信念,他們希望這種傳統的勞動方式能夠傳承下去。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RenaE Afindi,特蘭西瓦尼亞:伊恩·佩特裡克(Ian Petrik)和他的妻子瑪麗亞·弗拉加(Maria Fraga)在草地上建造了一個系列,他們正在教他們的鄰居,七歲的阿德裡安娜·唐塔斯(Adriana Dontas)剝玉米作為牛飼料。馬拉穆萊斯,羅馬尼亞。2012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RenaE Affinti,特蘭西瓦尼亞:12歲的安德烈·羅斯(Andre Rose)在草地上制作了一個系列,看着他的父親釀造傳統水果白蘭地帕林卡(Brandy Palinka)。馬拉穆萊斯,羅馬尼亞。2012

Luca Folia探索了人與自然互動的方式,環遊世界,在各種地貌條件下與科學機構合作。在一張照片中,人們積極地照亮預濕森林,并在控制範圍内控制野火的燃燒,其成本是撲滅森林大火成本的百分之一。在另一張照片中,一個女人獨自坐在山上,頭上貼着一張腦電波測試圖,以幫助描繪她在面對大自然時的情緒變化。Folia專注于科學和技術參與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例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即與自然和諧相處。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Lucas Folia,人性系列,Jason Fire,美國林務局,加利福尼亞州,2015年。為了遏制野火的蔓延,美國林務局在火災季節之間控制了燃燒,每年摧毀近700萬英畝的土地。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Lucas Folia,人性系列,Kate在猶他州鄉村進行腦電學研究,2015年

其他作品沒有具體實際問題的背景,但有現實的參考。珍妮爾·林奇(Janelle Lynch)在大架構中拍攝的植物和Avoska van der Molen的自然景觀可能看起來很平坦,但它們隐藏的力量通過我們的自我反思自然顯露出來。林奇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植物本身上,而是将植物用作建築空間的一部分,植物從邊緣向内生長,林奇用大畫幅相機創造了景深效果。同時,她把不同屬的植物放到畫面中,它們清晰而模糊地融合在一起,就像世界上的人、種族、個體一樣,既有差異,又和諧共處。範德莫倫的黑白風景是抽象的、不折不扣的,但在陷入自我對話的奧秘之前,畫面仍然具有左右感覺的邏輯。範德莫倫自然沒有風景攝影的一般疾病:根據教程,在一個過程中去某個地方,機械地按下一張照片。她的眼睛不受象征景觀的束縛,範德莫倫比物體本身更看重圖像的樣子。黑白拉開的物質,風景連預設狀态都沒有,是溪流、草地、岩石、冰、礁石,還是風?實體形式似乎并不确定,仿佛它指的是一種更原始的本質,一種在世界之初處于事物混亂狀态的本性。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珍妮爾·林奇,另一種看待愛情的方式,紅果,2016年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Avoska van der Molen, Black Paradise Series, s542-16, 2018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Avoska van der Molen,黑色天堂系列,s435-3,2015

希望世上萬物和諧相處,希望不帶先入之見地看到自然。林奇和範德莫倫可能沒有創造意義,但他們的世界感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顯露出來,賦予作品一種開放的語義,這就是攝影如何将作者和觀衆作為一種語言聯系起來。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羅賓·羅茲,希望該系列之一,2017年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同樣來自南非的南非藝術家羅賓·羅茲(Robin Rhodes)和攝影師亞曆克西娅·韋伯斯特(Alexia Webster)将攝影藝術視為一種禮物。街頭繪畫和行為藝術家羅賓·羅茲(Robin Rhodes)邀請從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參加他在約翰内斯堡不太安全的地區的項目。這些年輕人在藝術和表演過程中逐漸發展了對理性邏輯的了解,融合了幾何,透視和實體的元素。亞曆克西娅·韋伯斯特(Alexia Webster)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上設立了臨時工作室,邀請路人在設定場景之前與親人合影。這些人大多是難民、遠離親人的礦工或流離失所的平民,他們不像我們,習慣于拍照,相反,他們很難拍照。照片對他們來說很珍貴。韋伯斯特是這麼認為的。

在羅德的照片中,他希望年輕人得到正确的指導,韋伯斯特希望她的照片能給人以希望。她的意志是善意的,面對弱勢群體的鏡頭,善意的邀請,想給别人愛的起點......但她的照片仍然引起複雜的情緒,作為一個需要拍攝對象參與的項目,主體的反應也應該考慮在内:嬰兒被抱在鏡頭前,黑人女孩體貼,兩個女孩站在雜草叢生的地面上,身後牆上挂着一張大象的照片。希望就像一個建構的夢,現實困境在照片中令人眼花缭亂。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亞曆山大·韋伯斯特(Alexander Webster),街頭工作室系列,位于南非開普敦伍德斯托克的康威爾街和赫拉克勒斯街的拐角處,為這幅肖像擺姿勢,2011年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街頭工作室系列劇作家亞曆山大·韋伯斯特(Alexander Webster)和她的母親、18歲的馬彭茨·姆瓦米尼(Mapenz Mwamini)與三個月大的阿基利(Akili)合影留念。他們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馬西西鎮的農民家庭,暴力導緻他們流離失所。2014

希望和失望同時到來,就像半杯水一樣,樂觀主義者會看到其餘的,悲觀主義者隻會看到失去的東西。喬安娜·喬瑪麗(Joanna Chomary)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她以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回應了2016年科特迪瓦大巴薩姆海灘的恐怖襲擊事件。喬瑪麗注意到襲擊發生後鎮上的悲傷,在街上拍照,把它們印在畫布上,然後繡在布上。針引線在圖像中創造了新的現實,兩種手段的結合給了作品更多的表達空間,Chomary的意圖很明确。她的行為就像縫合傷口,雖然攝影不是外科手術,不能縫合身體的傷口,但她的作品傳遞了一個信號,即祝福和祈禱就像安慰人們的精神傷疤。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Joanna Chomary, The No Matter Series, Untitled, 2019

另一方面,攝影師吉迪恩·孟德爾(Gideon Mendel)的作品有一定的機會。他記錄了1990年代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一些未洗過的底片被留在倉庫裡,多年後,孟德爾取回它們時,他發現它們已經被時間和潮濕的空氣腐蝕了,印刷的照片上布滿了腐蝕的痕迹,他原來的照片就像是遙遠事物的記憶, 或微弱可見,或完全不可見。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吉迪恩·孟德爾,《傷害:證明》系列褪色的記憶。1985年12月,祖魯和龐多在誇祖魯-納塔爾省的Umbru棚戶區爆發了一場槍戰。2016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吉迪恩·孟德爾,《傷害:證明》系列褪色的記憶。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圖圖主教于1985年7月在杜杜紮鎮向四名哀悼者中的一群哀悼者緻敬。2016

孟德爾提請注意記憶和健忘的力量。它提醒人們在展覽中拍攝行為與拍攝對象的關系,攝影的發生可能不會改變拍攝對象的生活,他們不會活得更好或更糟,但他們在世界各地被看到,被一些人記住,并對自己抱有希望。

瑪格麗特·考特尼·克拉克(Margaret Courtney Clark)的照片把我帶到了非洲西南部的那密比亞,那裡的土地貧瘠,水資源極其匮乏,但礦産資源豐富,吸引了外國投資者,沙漠中的紅地毯讓我們想起了選美比賽的孤獨。老人正在拉小提琴,小提琴即将脫落,但鑰匙,染成蒂芙尼藍,看起來充滿個性。兩個女人在沙漠中跳舞,前景樹沒有綠葉,裝飾着廢棄的瓶蓋,她們看起來天生樂觀,但描述表明,她們的舞蹈也是為了吸引遊客到該地區而設計的。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瑪格麗特·考特尼-克拉克,《Crying Sad into a Hasty Rain》系列,《陽光下的旋律》,2015年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瑪格麗特·考特尼-克拉克(Margaret Courtney-Clark)在一連串匆忙的雨中哭泣悲傷,一天早上化身在希望/沙丘中。2015

同樣,克拉克的作品向觀衆提出了一個問題:這些作品的觀點是什麼?展覽結束時,一棵樹靜靜地矗立在沙漠中,枯萎,但還活着。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瑪格麗特·考特尼-克拉克(Margaret Courtney-Clark)在一連串匆忙的雨中哭泣,她很脆弱,盛開/野生煙草開花,當地人用它來狩獵儀式和治愈傷口。2015

當他看到這個場景時,克拉克想到了她自己 - 她被診斷出患有癌症,這棵樹就像她的化身,仍然活着,盡管它即将枯萎。

攝影|喚起"希望"的時刻,人性的光輝

展覽海報

延期:2021年9月11日至2021年10月24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徐彙區龍騰大道2555号-1号)

責任編輯:盧斯嘉麗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