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來已經50多年未見那些在盛夏季節推着扒糕車子穿街走巷叫賣的小販啦;就是在北京城裡的一些小吃店,夏季經營“扒糕”這種老北京傳統小吃的也很少。這倒使我越來越懷念那些昔日賣扒糕的小販,特想在盛夏酷暑之日痛痛快快地吃上幾碗扒糕。确切來講,扒糕應該是老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是清涼爽口、開胃解暑的食品。
昔日老北京城的夏季,扒糕和涼粉兒是深受百姓歡迎的小吃。扒糕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先把荞麥面調和成稀糊,将其倒入煮沸的水中,關火後攪成團兒過涼水成面坨。吃時,用刀從面坨上切下一塊圓餅狀,再用刀切成一條條長條狀放入碗中,澆上醬油、醋、辣椒油、鹽、蒜汁、芝麻芥末糊等,乘着那股五味俱全的涼勁兒,三五口扒拉到口中,那筋道、清涼、爽口、刺激的感覺讓人渾身一個“爽”字,既開胃又解暑,從心裡透着那麼涼。
我小時候,夏季胡同裡經常有賣扒糕的。小販推着車子一吆喝,立刻就從各個院門跑出不少買主兒,有大人也有孩子。記得有一個40歲左右的小販,他每次推車一進胡同,立刻就在他的車子周圍站滿買主。這小販把車子停穩後,開始了經營,他一下子把四五個碗放在車面兒上,然後從面坨上準确地切下大小均勻的小塊兒圓餅狀面坨,用刀麻利地橫豎切幾下,那一個個碗裡立刻出現數量均勻的小長條兒;接着他拿起調好的澆汁兒,用小勺一一在各個碗裡澆好汁兒并放上菜料遞到每個買主手裡,隻是辣椒油由吃主根據自己的口味自己從放在一邊的玻璃罐裡取。由于小販動作麻利利落,是以即便買主多,也不會等多一會兒,人人很快就能吃上。真有不少買主一吃就是兩碗,甚至有吃三四碗的,是以小販不愁生意不好。
那時候,如果你出去串門兒或散步,在烈日照曬下汗流浃背,這時如果你想吃碗扒糕,這并不難,很快就會遇到賣扒糕的小販或賣扒糕的小吃店。
如果按照人們對食品色味俱佳的要求看,扒糕似乎不登大雅之堂,那灰黑的顔色,有些人看了可能會不大舒服。早先有文人的著作中,也把扒糕描寫得很招人“厭惡”,如《燕都小食品雜詠》一書中,對扒糕的描寫就是:“色惡如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熏人辣欲号。”但不管說什麼,老北京人幾乎都愛吃扒糕,這不僅是上述提到的口感和清涼爽口,而且做扒糕的原料荞麥據說含有多種維生素,對糖尿病、高血壓、心髒病等患者都有食療作用,食之有益。早在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就談到荞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練五髒滓穢”。是以這也算是個營養品吧。
我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是文化托起了北京老字号食品,因為不少老北京傳統食品都具有文化底蘊。就拿扒糕來講,在上世紀30年代,有文人張醉丐為一位陸先生繪畫的小吃圖中的扒糕配寫打油詩一首,詩曰:“清涼食品味調和,佐料摻勻給得多;夏日故都風景好,扒糕車子似穿梭。荞麥搓團樣式奇,冷餐熱食各相宜;北平特産人稱羨,醋蒜還加蘿蔔絲。”張先生還為不少北京小吃的繪圖配寫打油詩,可見昔日老北京的小吃,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卻很受文人墨客青睐。
曾有相當長的時間内,在北京的小吃店裡看不見扒糕了,我是在1998年在北京著名的老字号小吃店南來順再見到扒糕的。當時我們機關召開各省區市有關部門辦公室主任會議,各地的朋友非常想吃老北京小吃,我在聯系南來順時看見有扒糕,當時正是盛夏,于是我一下子連吃兩碗。到了近80位會議代表就餐那天,我發現大家都非常愛吃這些小吃,包括扒糕。這使我感到老北京小吃還是有影響力的。
至于那些昔日推着車子穿街走巷賣扒糕的小販,已經有50多年沒見到了。那諸多扒糕車子形成的老北京胡同一景,看來隻能留在60歲以上人們的記憶中了。有時候我在想,如果這做法極其簡單的、解暑的小吃扒糕大量問世,能不能得到現在年輕人的認可?我想答案大概是:恐怕很難!
閱讀往期内容請點選“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