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作者:方志四川

【編者按】“中國美食不滅,正得益于幾千年來中國飲食文化極富生命力的發展。”美食家二毛收藏老菜單30餘年,所藏文獻跨越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

《二毛的老菜單》欄目将以不同的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為線索,在老菜單裡探尋美食文化的曆史和變遷。

人物名片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二毛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于重慶酉陽。著名詩人,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中國飲食類非遺傳承與保護課題組專家(文化部和中國烹協),中國飲食文獻收藏家。1987年直至現在,先後在重慶、成都和北京創立文化餐飲品牌“川東老家”和“天下鹽”。著有《碗裡江山》《媽媽的柴火竈》《味的道》《民國吃家》等美食著作。

口述/二毛

整理/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這期我想談談雲南美食,我剛去雲南拍攝了紀錄片《美食入滇記》,走訪了雲南三個大的菜市場,分别是香格裡拉,昆明和西雙版納的菜場。

我認為有五種東西最能代表雲南,分别是野生菌、汽鍋雞、過橋米線、雲腿和鮮花餅。這些東西能“拿出來走出去”,是當今雲南飲食文化自信的代表。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雲南菜單》,1982年7月第1版

其中最讓人感歎的是雲南的菌類。七八月份正是雲南野生菌上市之時,這次去昆明專門買賣野生菌的集散地,其品種之豐富,交易人流之多,恐怕在亞洲甚至世界都是罕見的,可以用極其震撼來形容。

我估計菌類品種多達七八十種,雞枞菌、松茸和竹荪遍地都是。其他隻從書本上知道的菌類,也都能在那裡見到。比如“見手青”牛肝菌,我用手觸摸了一下,接觸的地方的确會變成靛藍色。

恰好我收藏過一本《雲南食用菌》,這本菜單出版于1984年。其中提到,由于雲南氣候、土壤、地勢的不同,适宜各種菌類的生長。其中有一個地方,是從德欽縣境内的卡格博峰到瀾滄江邊的西單鐵索橋,其直線距離短短12公裡,氣候差異卻相當于北方到南方幾千裡的變化,相當于黑龍江到海南的差别,包含亞熱帶、熱帶、寒帶的氣候。這種氣候和環境特殊之處,使雲南的食材呈現千變萬化的局面。

雲南食用菌有2個綱、11個目、35個科、96個屬,世界上食用菌類600多種,雲南有350種,占世界食用菌類一半以上。同時,我國食用菌類500多種,雲南占三分之二。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食用菌栽培法》,1935年6月初版

以木耳屬為例,我國内有8個品種,雲南就占了其中7種;銀耳屬國内8種,雲南占了6個。牛肝菌在全世界有36種,國内有26種,雲南有其中23種,其中22種是是可食用的。

雲南美食的廣闊和多樣,和其物産豐富是分不開的。七八十年代有考證,當時普遍的食用菌多達七八十種,這為用菌類做菜提供了前提。在明代雲南嵩明人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記載雲南有很多種菌,既能食用,也能藥用。證明早在2000年前,菌類已經廣泛運用于美食。

在我收藏的一本上世紀50代《中國名菜單》中,雲南很多50年代的名菜,許多都是用各種菌做成,包括雞絲虎掌、梨窩雞丁(即北風菌雞丁)、生煎雞枞、羊肚菌炖火連肉、網油雞枞、釀青頭菌等等。

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國家,早在一百多年前都想将這些野生名菌馴化,由野生轉變為家菌,最終成功的非常之少。據說現在技術有所進步,部分可以人工培植。我收藏過一本《食用菌的栽培法》,出版于1935年。這本書是我國最早的對菌類栽培的教科書,但像雞枞、松茸這種野生菌的馴化當時還沒有記載。

雲南有許多名菌。曾上《舌尖上的中國》的松茸,因為傳播的效應,讓雲南香格裡拉的松茸廣受歡迎。《雲南食用菌》中記載,松茸學名松口蘑,也叫松菌,昆明有些地方也稱之為老鷹菌,大理叫做大腳菇,麗江納西族叫玉姆魯等等,有許多不同的叫法。松茸“菌肉肥厚,肉質細密”,還有濃郁的特殊菌香味。

松茸如果要吃其本味,比較基本的做法是油煎制。也有用吃刺身的方法,以新鮮的松茸蘸芥末來吃,這在現在雲南餐館是比較普遍的吃法。松茸炖湯和烹炒更不用說,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做法。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中國名菜單》第十一輯,1965年4月第1版

松茸被稱為“菌之王”,在這本《雲南食用菌》,排在“珍貴的食用菌”之首。松茸生長在海拔1600到3200米的溫帶、溫寒帶的雲南松、華山松與栎樹、杜鵑等混交林的密林中地上。像香格裡拉的海拔就在3000米以上。

在《舌尖上的中國》介紹松茸以後,很多人可能認為,松茸隻在香格裡拉。事實上,麗江、中甸、維西、大理等雲南等二十多個地方都多出産松茸。

在珍貴的食用菌中,名列第二的是竹荪。竹荪還有很多詩意的名字,比如長裙竹荪、面紗菌、仙人笠等等。竹荪生長在海拔200米到1500米,寄生在枯竹根部。在四川的菜單上,還有道名菜叫“竹荪肝膏湯”。

雲南另外一種珍貴的菌是雞枞。雞枞又叫蟻枞、傘把菌、雞腳蘑菇等。雞枞的肉質肥厚,顔色潔白,味道極其鮮美。

雞枞生長特别,盛夏溫高濕潤之季,白蟻窩上長出小白球菌,之後再生出突起狀的幼雞枞,最後突破覆土伸出地面,成為常見的雞枞。有趣的是,雞枞利用蟻糞和白蟻分泌的激素促進生長,白蟻則以雞枞的白色菌絲體作為食料。如果白蟻窩被人為或是自然地破壞,白蟻會成群結隊地搬家,此時雞枞菌也就不存在了了。

曆史上關于雞枞的記載很多,藥用價值也特别高。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寫過,“雞枞出雲南,生沙地間,高腳傘頭。”清朝時陳子重在《滇黔記遊》中寫道:“雞枞黔中亦産,但不如滇之蒙自者佳。”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雲南食用菌》,1984年6月第1版

另外,猴頭菌、羊肚菌、靈芝、蟲草等都是雲南珍貴菌類。

用菌類做的菜,占了雲南名菜近三分之一。我收藏的一本1981年的《雲南菜單》,其中提到以菌做菜有二十多種,并單獨列為一類。我在其他省的菜單沒有發現有專列“菌類”的。

其中一些菜現今已經失傳,但通過菜單可以重新轉化和創意為新的菜品。比如排在第一的菜品“網油雞枞”,許多雲南本地廚師已經不知道這道菜。“網油”是指豬油上面的一層油網,再用兩片雞枞菌夾一片雲腿,包進豬油網裡,然後用雞蛋糊封口後炸熟。可以想象這道菜外脆裡嫩加酥香,值得重新複原。

另外一本《中國名菜單》第十一輯,是由雲南、貴州、廣西名菜組成的,收藏了雲南59個菜,其中菌類菜有十多種。有一道菜“雞絲虎掌”,用雞絲和虎掌菌做成。我在雲南野生菌市場看到了虎掌菌,形态很大像虎掌,有黃色和黑色,據說黑色口感更好。雞絲可以做虎掌菌,魚絲、鴨絲、鮑魚絲應該都可以按此法烹知。

總之,雲南有得天獨厚的生态環境,過去因為交通不便,為許多動植物的留存創造了優勢,許多烹制古法都保留至今,而雲南食飲也是以大有可為。

附菜單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生煎雞萗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雞絲虎掌

【方志四川•美食】《二毛的老菜單》第11期:世界食用菌超過半數在雲南,松茸竹荪遍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