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作者:青衣書生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盧照鄰

天妒英才,兩大才子,溺水而亡

提詩詞文章繞不過大唐,提大唐人傑離不開初唐四傑。盧照鄰和王勃、楊炯、駱賓王三人合稱“王楊盧駱”,被世人奉為初唐四傑,哪怕是在才子英傑燦若繁星,數不勝數的大唐朝,他們四位的風采也始終不曾被遮掩,一直光輝璀璨,他們是打開大唐盛世文壇的先驅英傑。

盧照鄰,字升之,号幽憂子,雖于王勃、楊炯、駱賓王三人并稱四傑,但卻是初唐四傑中最為神秘的一個,其出生年月和身死時間都沒有明确的史料記載。其生卒時間《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載為“約635-約689年,又說約636-695年”;《唐詩大辭典.修訂本》則稱是“634-686年,一說635-689年”;《唐詩彙評》則記為“約630-約680年後”,都各有說法,完全無法确認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都隻是後人根據其詩作和生平的相關事件聯系推測出來的。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初唐四傑

盧照鄰的幼年時和四傑中的另外三人倒是無多大差别,都是自幼熟讀詩書,博學能文,小小年紀就能通曉各大經義典籍,被世人稱為神童。

可是在其他方面他卻和王勃、楊炯、駱賓王三人迥異。盧照鄰曾拜道家名士,藥王孫思邈為師,在四人中鶴立雞群,最具仙風道骨,遊離于衆人之外。晚年是更是一直尋仙問道,先是入太白山修行,後又移居于少室山中之東的龍門山,最後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與晉代隐士陶淵明一般過着“種豆南山下”的生活,他買下了田園數十畝,又疏鑿颍水,使其環繞住宅,好似為自己打造了一處世俗之外的桃花源。不僅如此,盧照鄰好像早就決定了自己的歸宿,早早的就在具茨山上給自己修築了墳墓。

盧照鄰和四傑中的另一人王勃一樣,都是溺水而亡。不過王勃是出于天災意外落水,盧照鄰則是死于人禍自己投水。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可能是因為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流傳太廣,在加上是英年早逝,死之時才不過27歲,還是風華正茂的小小年紀,是以更讓人遺憾,更讓人記憶深刻,一直被世人所熟知。反觀盧照鄰,雖不知他具體的生卒日,也不是死于壽終正寝,但是生命也應該長達五十年以上,相比王勃自然就不那麼記憶深刻。盧照鄰為何會選擇投水自殺?可能是因為在政治上仕途不利的抑郁,又或者是求仙問道不見結果,甚至煉丹失敗,因誤服丹藥導緻自己中毒,手足皆殘。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終究是讓人十分難以忍受。仕途上的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于讓這個隐居世外,頗具仙氣的才子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了,在自家門前,投颍水而死,盧照鄰高大的墓冢,至今還立在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

盧照鄰雖然看上去在“王楊盧駱”之中僅僅位居第三,但是當世以及後來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四傑之首不應該是王勃,而應該是盧照鄰,連同列四傑的楊炯也曾說出過“恥于王後,愧在盧照前”的話,讓當時的大部分人也同樣極為認可。

《新唐書》: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四傑。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議者謂然。 《詩學淵源》:(照鄰)與駱賓王、王勃、楊炯,天下稱為“四傑”,而盧居首。 《竹林答問》:六朝之為有唐,四傑之力也。中間唯盧升之出入風騷,氣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

盧照鄰的詩歌骈文樣樣絕佳,和四傑中的其他四人不一樣,他不僅僅是擅長某一種文體或詩題,如王勃最擅骈文,楊炯最擅長五言詩尤其是樂府,駱賓王則是同時擅長五言、七言詩詞,可盧照鄰卻是每一種都極為拿手,更是以歌行體為最佳,佳句傳頌不絕。

盧照鄰的代表作《長安古意》一直被傳為絕唱,其中一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更是千古名句,被後人譽為經典中的經典,更是被化成了俗語“隻羨鴛鴦不羨仙”,在無數愛情故事和情人表白之中的文字中出現。

《藝苑卮言》:七言歌行長篇須讓盧、駱。怪俗極于《月蝕》,卑冗極于《津陽》,俱不足法也。 《詩薮》:盧、駱五言,骨幹有餘,風緻殊乏。至于排律,時自铮铮。

說起來盧照鄰的仕途其實還算極為順利,至少比起四傑中的另外三人來說,順利不少。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盧照鄰早年間就深受鄧王李元裕的器重,在鄧王府上擔任典簽。

王府官,典簽二人,從八品下,掌宣傳書教。——《新唐書》

不僅如此,鄧王李元裕甚至将盧照鄰和西漢的大文學家、丞相司馬相如相提并論,說盧照鄰是“吾之相如也。”。而典簽這個職位也是盧照鄰十分喜歡的職位,因為李元裕是當時的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皇叔,還極好讀書,藏書頗豐,而典簽就是掌管府上書冊簿疏的官員,盧照鄰正好可以利用工作之便,博覽群書,使自己更加博學,才識更加高遠。

不過好像那時候追求仕途的文人才子都免不了遭到貶谪,一言不合就會惹得朝中位高權重之人的不滿,慘遭橫禍。在盧照鄰被調往益州(今四川成都附近)任新都尉之後,秩滿去官寓居洛陽時,就如王勃因為一首鬥雞詩被貶一樣盧照鄰也因為在名篇《長安古意》之中寫了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而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兒——梁王武三思,而被下獄。不過盧照鄰好像也不像四傑中的其他三人一般,那麼追求官位,在出獄之後直接就開始了他隐居世外的生活,甚至寫下了著名的《五悲文》以自明。

“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盧照鄰一生也與其他大唐文人才子一般無二,先是得意再到失意,最後更是被病痛纏身不得善終,可謂是人生風光與不風光都經曆了一遍,最後更是看透了無常世事,是以才會行走于世外,過着求仙問道的生活。在出獄之後不久,盧照鄰就患上了風疾,于是一直尋找的在尋求着治療自己的方法,可惜由于那時候醫學技術的限制,始終沒有辦法治好,連他的老師,當時最負盛名,有着藥王之稱的孫思邈都束手無策。沒有辦法的盧照鄰隻能去尋訪傳說中的煉丹之術,以期能以此治好自己,隻可惜還是事與願違,甚至因為服用丹藥中毒,讓自己手足殘廢。

盧照鄰還曾寫下了《五悲文》來描述自己的病情,

“骸骨半死,血氣中絕,四支萎堕,五官欹缺。皮襞積而千皺,衣聯褰而百結。毛落須秃,無叔子之明眉;唇亡齒寒,有張儀之羞舌。仰而視睛,翳其若瞢;俯而動身,羸而欲折。神若存而若亡,心不生而不滅。”——盧照鄰《五悲文》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當時的慘狀,甚至讓他發出了“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這樣無可奈何的歎息,就如他自己給自己取的道号:幽憂子,幽而又憂,實在是凄慘。這個飽受病痛折磨的才子,可謂是嘗盡了曠世的孤獨,知道那時候他最後的依靠,老師孫思邈也先他一步離世,盧照鄰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生不如死的他終于選擇了一個投水自殺的結局。

盧照鄰:初唐四傑,兩傑溺水而死,世人卻隻知王勃,不認照鄰

盧照鄰一生雖然不幸,先是天降橫禍慘遭入獄,又是突如其來感染風疾,再到誤食丹藥手腳殘廢,知道凄涼結局投水自殺。但是和初唐四傑其他三人相比也有他的幸運之處,起碼他的人生和結局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且及早的主動脫離官場讓他早早的就遠離官場的爾虞我詐,沒有像其他三人那樣一直在仕途之上糾纏不休,郁郁不得志。因為他比那三人看得更透,首先他不像其他三人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的着功名利祿,從一開始盧照鄰就不是很在意仕途的成就,在從蜀地任職期滿回歸洛陽後就沒有再去求過官,在入獄之後将政治的黑暗看得更加通透,直接選擇了出世。隻可惜,天妒英才,不随人願,還是讓他不得善終的落了個凄慘結局,實在是可悲可歎。

參考資料:

《舊唐書》

《新唐書》

《唐才子傳》

《百度百科》

圖檔來源如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