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此人是王勃的叔爺爺,寫下唐代最早的田園詩,美得醉人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衆所周知,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是在初唐武則天時期才形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等詩人完成了各個體式格律的定型,到盛唐方才廣為所用,大放異彩,成為一千年來詩壇最常用的詩體。

而在此之前,對格律詩的探索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南齊。當時的詩人注重詩歌的音調和諧,提倡“聲律說”。進而又提出對仗、押韻、粘連、回忌聲病等說法,盛行于齊梁詩壇。

種種對詩歌的改進,讓詩歌格律愈加成熟,終于在初唐沈、宋、杜等人手上完成了格律的定型。沈佺期的《獨不見》就被譽為“唐代第一首七律”,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和宋之問的《度大庾嶺》等詩作也都是五言律詩的定型之作。

此人是王勃的叔爺爺,寫下唐代最早的田園詩,美得醉人

雖然格律的定型是在武則天時期,但比沈、宋、杜等人早六十餘年的隋末唐初,就已經有一位詩人寫出了很成熟的五言律詩。也就是下面這首王績的《野望》:

野望

唐·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是隋末唐初詩人,唐初曾應诏出仕,後辭官歸隐,自号“東臯子”。王績的詩多帶有質樸清新的隐士之風,與陶淵明的詩風很接近。這首《野望》便是其中典型,可算是初唐最優秀的一首隐逸詩。

此人是王勃的叔爺爺,寫下唐代最早的田園詩,美得醉人

此詩所描寫的是王績隐居之地的山野秋景。首聯“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以“望”賦興,表現出詩人“徙倚”無依的徘徊之态和彷徨的心情。

緊接着後幾聯開始具體描繪“薄暮”時所望之景:“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舉目所望,樹林盡染秋色,山川披覆着落日餘晖,此為所望之靜景,荒寂而蕭瑟。頸聯則是所望之動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一派田園牧歌式的景象,在這秋色落日下顯得生氣可人,極富美感。

此人是王勃的叔爺爺,寫下唐代最早的田園詩,美得醉人

這兩聯一靜一動,一遠一近,有光有色,恰到好處,宛如一幅山川田園秋光圖,讀來令人身心随之靜谧。僅此兩聯足以媲美陶淵明的田園詩了。然而詩人王績并不如陶淵明那般在山林田園間自得其樂,而是有着難言的孤獨和苦悶。

結尾一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便表達出其内心的孤獨:所望之處無一相識之人,唯有自己長歌《采薇》聊以慰藉。《采薇》是《詩經》中的一首詩,其中有句曰:“未見君子,我心傷悲”!詩人“長歌懷采薇”所賦的便是苦無知音的苦悶!

此人是王勃的叔爺爺,寫下唐代最早的田園詩,美得醉人

唐初之際,詩壇尚且滿是南北朝齊梁華靡豔麗的詩風,而這首《野望》卻以樸素清新的語言鶴立雞群,格調極為清雅,在當時實為罕見之作。同時,不隻是有意還是無意,這首詩在格律上也極為成熟,相比宋之問、杜審言的五言律詩早了六十餘年,可以說是唐代第一首五言律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