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創始人,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畢業于西北大學,後進入牛津大學進修,回國後他緻力于國内經濟改革,他是國内最早提出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是西方公認的經濟學大師,也是國内第一個系統地把西方企業裡包括博弈論、契約理論引入中國的人。在“張林之争”、“郎顧之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但他也曾因“學曆造假”陷入輿論風波;因一句“官員是改革中受損最大的利益集團”成為“人民公敵”。張維迎一度被認為極富争議的經濟學家。
是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了張維迎呢。
張維迎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當時村裡面還是“大包幹”。在他的記憶裡,饑餓是小時候最深刻的記憶。從小到大,張維迎的成績在班裡都是數一數二的,再加上張維迎的父母一直很重視子女上學問題。是以1977年國家恢複聯考後,在家人的支援下,張維迎考入了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被稱為:“青年經濟學家的搖籃”。在這裡,西北大學為中國經濟貢獻了數位重量級人物,而張維迎便是這些人的其中之一。因為張維迎的農村經曆,使他更加了解農村的生活狀況,為解決農村問題,這令他在學校更加如饑似渴地學習。
1982年2月份的全國首屆數量經濟學年會是青年張維迎的第一個公共舞台,這次會議,是他在經濟學道路上的一次轉折。這次會議,也讓他結識了茅于轼、楊小凱等人,志同道合,為他今後的發展道路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1984年的“莫幹山會議”,是中國打破計劃價格兼并決策的發端,而價格改革是這次會議争論最激烈的議題。張維迎在會議上系統地論述了“價格雙軌制”,他成功地說服了衆人,使“價格雙軌制”成為官方政策。
“價格雙軌制”是中國經濟發展轉變的特殊産物,避免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出現的劇烈價格變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價格雙軌制”的弊病也越發凸現。
随着“價格雙軌制”而出現的尋租行為、“倒爺”的現象,是張維迎未能想到的。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現如今的改革都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對于我國改革中出現的弊病,我們隻有不斷地改正進步。随着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20世紀90年代,“價格雙軌制”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随之而來的是經濟改革的新情況、新問題。而16年引起熱議的“張林之争”,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2016年張維迎與經濟學家林毅夫就我國産業政策相關問題展開了激烈的争論,同時這場争論也在網上引起了熱議,甚至還引起了國家發改委的關注,人們稱這場争論為“張林之争”。
如果真的算起“張林之争”,他們這場争論可以說跨越了整整21年。在1995年,同樣是張維迎和林毅夫,因國企改革的方向問題他們二人就産生了激烈的争論,而2016年的這場争論,可以視為二人學術之争的延續了。
張維迎和林毅夫在2016年的這場争論,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市場與政府的争論。對于這場辯論,甚至有人認為将關乎“中國前途命運”。在張維迎提出“産業政策注定是失敗的”觀點後,林毅夫卻指出,“産業政策不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開發中國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圍繞這個問題,二人進行了兩次辯論
就“是否廢除産業政策”張維迎和林毅夫二人展開了他們的第一次辯論。首先,張維迎提出産業政策不過是穿着馬甲的計劃經濟,産業政策的提出不僅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家精神的發揮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且在産業政策提出後,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
同時,由于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産業政策的失敗是必然的。其次,張維迎認為創新是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過程,我們無法通過計算來得出其成功的幾率。是以,創新是無法預見的,可以說,産業政策是一場豪賭。
再次,由于政府的局限性,在實施産業政策的過程中,政府官員會更加在意怎樣規避個人責任。産業政策給了産業掩蓋錯誤的機會,這給了凡是政府扶持的産業,不做砸絕不會停的機會。并且會帶來尋租行為和腐敗。
針對張維迎的觀點,林毅夫認為不能一律反對産業政策。他指出,經濟學家不應該害怕失敗,而反對産業政策。“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結合,能夠更好地實作勞動生産率水準的提高。
在市場經濟中,必須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而産業政策給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激勵,促使企業家有這個積極性去冒這個風險。同樣,産業政策的實施,也需要着重于比較有潛在優勢的産業。
在第二次辯論中,張維迎就林毅夫的觀點提出了四點錯誤,分别為,沒有自由導緻中國經濟落後?發揮比較優勢與強調政府作用存在沖突?企業家精神和産業政策存在沖突?個人自由遭到國家發展戰略的侵犯?而林毅夫也對此一一進行了反駁。
針對二人的争論,許多學者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聶輝華指出應找到産業政策最優邊緣才是問題,他還認為張林二人的争論其實是一個僞命題。傅曉岚針對二人的辯論提出“當今時代還有産業政策的一席之地嗎?”“為什麼不能徹底否定産業政策?它如今存在的作用在哪?”并指出了現如今關于産業政策研究存在的嚴重缺陷。
在這場極具關注的争論中,媒體曾倒戈張維迎,一度打壓林毅夫。但是據資料顯示,有近過半的網民更加傾向于林毅夫的觀點。
張維迎的思想論述中,企業家是一個離不開的詞語。在西北大學的時候張維迎曾寫過一篇文章叫《為錢正名》,在這篇文章中,張維迎提到,“誰掙的錢多,說明他對社會的貢獻越多”。因為這篇文章,張維迎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駁,甚至影響到了畢業。
時過境遷,二十多年後,張維迎再次提出他對“金錢”的看法,在經濟中的“君子”和“小人”的演講中,他從人的利己之心出發,提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謀求自己的利益,來獲得更多的金錢,他說,這就是他所認為的“君子”。
再次提出這個觀點後,張維迎收到與當初完全不同的反應。在當今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擁有了麥克風,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這使人們對更多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如今我們再看張維迎《為錢正名》的觀點,便少了許多對其的批判。
近年來,對張維迎的争論并不在少數,他通常言辭犀利,觀點直白。對于網絡上的言論,張維迎說:完整地看完他的書的人并不多,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隻言片語便對自己進行批駁。
張維迎本人确實存在不少争議,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他的這些争議,就完全忽視和否定他在我國經濟改革實踐中的貢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他的觀點正确與否都需要通過實踐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