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作者:柳婉月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毕业于西北大学,后进入牛津大学进修,回国后他致力于国内经济改革,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是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也是国内第一个系统地把西方企业里包括博弈论、契约理论引入中国的人。在“张林之争”、“郎顾之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但他也曾因“学历造假”陷入舆论风波;因一句“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成为“人民公敌”。张维迎一度被认为极富争议的经济学家。

是什么样的家庭,成就了张维迎呢。

张维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村里面还是“大包干”。在他的记忆里,饥饿是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从小到大,张维迎的成绩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张维迎的父母一直很重视子女上学问题。所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在家人的支持下,张维迎考入了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被称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在这里,西北大学为中国经济贡献了数位重量级人物,而张维迎便是这些人的其中之一。因为张维迎的农村经历,使他更加了解农村的生活状况,为解决农村问题,这令他在学校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1982年2月份的全国首届数量经济学年会是青年张维迎的第一个公共舞台,这次会议,是他在经济学道路上的一次转折。这次会议,也让他结识了茅于轼、杨小凯等人,志同道合,为他今后的发展道路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是中国打破计划价格兼并决策的发端,而价格改革是这次会议争论最激烈的议题。张维迎在会议上系统地论述了“价格双轨制”,他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价格双轨制”成为官方政策。

“价格双轨制”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变的特殊产物,避免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出现的剧烈价格变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价格双轨制”的弊病也越发凸现。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随着“价格双轨制”而出现的寻租行为、“倒爷”的现象,是张维迎未能想到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现如今的改革都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我国改革中出现的弊病,我们只有不断地改正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价格双轨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而16年引起热议的“张林之争”,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2016年张维迎与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我国产业政策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这场争论也在网上引起了热议,甚至还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关注,人们称这场争论为“张林之争”。

如果真的算起“张林之争”,他们这场争论可以说跨越了整整21年。在1995年,同样是张维迎和林毅夫,因国企改革的方向问题他们二人就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而2016年的这场争论,可以视为二人学术之争的延续了。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张维迎和林毅夫在2016年的这场争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争论。对于这场辩论,甚至有人认为将关乎“中国前途命运”。在张维迎提出“产业政策注定是失败的”观点后,林毅夫却指出,“产业政策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围绕这个问题,二人进行了两次辩论

就“是否废除产业政策”张维迎和林毅夫二人展开了他们的第一次辩论。首先,张维迎提出产业政策不过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产业政策的提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产业政策提出后,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

同时,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激励机制的扭曲,产业政策的失败是必然的。其次,张维迎认为创新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我们无法通过计算来得出其成功的几率。所以,创新是无法预见的,可以说,产业政策是一场豪赌。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再次,由于政府的局限性,在实施产业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官员会更加在意怎样规避个人责任。产业政策给了产业掩盖错误的机会,这给了凡是政府扶持的产业,不做砸绝不会停的机会。并且会带来寻租行为和腐败。

针对张维迎的观点,林毅夫认为不能一律反对产业政策。他指出,经济学家不应该害怕失败,而反对产业政策。“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而产业政策给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激励,促使企业家有这个积极性去冒这个风险。同样,产业政策的实施,也需要着重于比较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在第二次辩论中,张维迎就林毅夫的观点提出了四点错误,分别为,没有自由导致中国经济落后?发挥比较优势与强调政府作用存在矛盾?企业家精神和产业政策存在矛盾?个人自由遭到国家发展战略的侵犯?而林毅夫也对此一一进行了反驳。

针对二人的争论,许多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聂辉华指出应找到产业政策最优边缘才是问题,他还认为张林二人的争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傅晓岚针对二人的辩论提出“当今时代还有产业政策的一席之地吗?”“为什么不能彻底否定产业政策?它如今存在的作用在哪?”并指出了现如今关于产业政策研究存在的严重缺陷。

在这场极具关注的争论中,媒体曾倒戈张维迎,一度打压林毅夫。但是据数据显示,有近过半的网民更加倾向于林毅夫的观点。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张维迎的思想论述中,企业家是一个离不开的词语。在西北大学的时候张维迎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为钱正名》,在这篇文章中,张维迎提到,“谁挣的钱多,说明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多”。因为这篇文章,张维迎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驳,甚至影响到了毕业。

时过境迁,二十多年后,张维迎再次提出他对“金钱”的看法,在经济中的“君子”和“小人”的演讲中,他从人的利己之心出发,提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谋求自己的利益,来获得更多的金钱,他说,这就是他所认为的“君子”。

西方公认的经济学大师——北大教授张维迎思想历程的变化“张林之争”张维迎眼中的“君子”

再次提出这个观点后,张维迎收到与当初完全不同的反应。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使人们对更多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如今我们再看张维迎《为钱正名》的观点,便少了许多对其的批判。

近年来,对张维迎的争论并不在少数,他通常言辞犀利,观点直白。对于网络上的言论,张维迎说:完整地看完他的书的人并不多,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只言片语便对自己进行批驳。

张维迎本人确实存在不少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这些争议,就完全忽视和否定他在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的贡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观点正确与否都需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