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書·推薦

作者:上觀新聞
好書·推薦

《遊于園:園林的藝術世界》

楊振宇何曉靜主編

上海書畫出版社

園林

寄寓着人類詩意中栖居的理想

與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

好書·推薦

慶元四年(1198),陸遊在《小園新晴》中寫到,“園林隻在小窗前”,詩以園為标題,抒發了“物華心賞元無盡,剩住人間作地仙”的生活感悟。園林作為詩人借物抒情的對象,成為溝通詩人抒情世界與現實的橋梁,也透視出他們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哲理。他說:放翁小築湖西偏,虛窗曲檻無炎天。他說:一曲清溪帶淺山,幽居終日卧林間。他說:小院回廊夕照明,放翁宴坐一筇橫。

好書·推薦

這些詩歌的主角,就是三山别業,一個由這位我們熟悉的詩人營建并生活其中的園林。正是借助這些陸遊留下的詩歌,我們得以還原三山别業完整形象,以及他的所思所感。何曉靜老師的研究,來自日前剛出版的《遊于園:園林的藝術世界》一書中《園林隻在小窗前:陸遊園林觀念研究》一文。這裡,我們摘錄了其中一部分内容,一起在她嚴謹的考證與細膩、悠閑的文字中,欣賞陸遊與他的園林吧。

“1

引言

陸遊園林營造的過程中,對園林與居所之間關系的處理,對擇地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對居住空間園林環境的調整,以及對獨立的思索之境的營造等,都直接展現了其園林觀念。在陸遊所處的時代,園林之于普通文人的意義,更像是滿足生活起居的日常需求之物。陸遊在臨安的居所隻有兩間,被其戲稱“煙艇”。幼時居所為其祖宅,成年之後便少有居住,其間的園林營造也可忽略不計,他在晚年營造了石帆别業,也是記載寥寥。陸遊的園林生活主要在三山别業展開,他在其間生活了四十多年,為别業書寫了不計其數的詩詞,這些詩詞就足以建構起一個園林的完整形象。

有關三山别業的研究,目前做得最詳盡的是鄒志方的《陸遊研究》中的“三山别業”章節。三山别業在乾道乙酉(1165)開始營建,在乾道丙戌(1166)年入住。陸遊在這裡生活了四十餘年,在《春盡遣懷》等多篇詩詞中都有寫到。三山别業有十幾間房,陸遊經常抱怨因人口多而居所不夠用,主人老少十餘口,加上傭仆,确實不甚寬敞。陸遊自己的書房也經常是僅容“一幾”或“四人”等情況,幾個兒子各自的書房也非常狹小。是以,三山别業作為主要生活起居的場所,嚴格意義上來講不是一個園林,但他在宅院東、西、南、北隙地間的造園和營園行為顯得特别珍貴且有意趣。

“2

陸遊的園林營造

鄒志方考察了陸遊的《劍南詩稿》,将詩詞中的園林描繪進行了提取,分别讨論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園圃,另外,單獨論及了溪池、小井、泉眼、假山、盆景、亭台、植物等,但鄒氏單獨論及的園林構築與四個位置的園圃之間并沒有建立聯系。事實上,園林隻有兼具水、石、植物構造才能呈現整體有機的關系,才能可靠地描述出園林作為空間的感受和審美價值。

别業中的小園圍繞着建築群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布置,分别是東園(小園、山園)、南圃(南園)、西圃(藥圃、藥園)、北圃(北園)。東園和南圃都是具有純粹審美價值的園林,而西圃和北圃則主要講究其實用功能,種藥和種菜。另外,在靠近東山的一處地有茅屋三間作老學庵,圍繞老學庵有豐富的園林營造。

東園作為别業裡面積最大和最重要的園林,在陸遊多首詩賦中被提及,在詩文中也稱小園、山園。詩作《小園》有:“新作小溪園……樵路接東村。”《開東園路,北至山腳》:“清溝東畔剪蓁菅,曾設柴門盡日關。遠引寒泉成碧沼,稍通密竹露青山……更上橫岡吾所愛,小兒試覓屋三間。”交代了開墾東園的前後,陸遊尋訪了周邊的環境,并将園路連接配接“青山”“東村”。

如《予所居三山,在鏡湖上,近取舍東地一畝,種花數十株,強名小園》标題所示,東園大約有一畝。其中有桑園:“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築百步塘。”(《予所居三山,在鏡湖上,近取舍東地一畝,種花數十株,強名小園》)有菊畦:“屋東菊畦蔓草荒,瘦枝出草三尺長。”(《山園草間菊數枝開》)有修竹古蔓:“瘦篁穿石竅,古蔓絡松身。熟摘岩邊果,幹收澗底薪。”(《山園書觸目》)有動态流動的水,如溪、澗、溝、泉。還有靜态平整的池沼——東籬中有陸遊埋了五個甕積水而成的池沼:“小園草木手栽培,袤丈清池數尺台。”“埋甕東階下,滟滟一石水。”有花木,如桑、菊、竹、松、蓁菅(叢生的茅草)等。

甯宗開禧三年(1207),陸遊在東園又辟出“東籬”小圃,并建有茅舍。《東籬》:“新營茅舍軒窗靜,旋煮山蔬匕箸香。”陸遊還專門作《東籬記》,記錄開築籬之因果前後,交代了東籬的詳細面積,園内構築,以及自己在園中的生活狀态:

南北七十五尺,東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縮。插竹為籬,如其地之數。埋五石甕,潴泉為池,植千葉白芙蕖,又雜植木之品若幹,草之品若幹,名之曰東籬。放翁日婆娑其間,掇其香以臭,撷其穎以玩。朝而灌,暮而鋤。凡一甲坼,一敷榮,童子皆來報惟謹。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見其性質,探《離騷》以得其族類,本之《詩》《爾雅》及毛氏、郭氏之傳,以觀其比興,窮其訓诂。又下而博取漢魏晉唐以來,一篇一詠無遺者,反複研究古今體制之變革,間亦吟諷為長謠短章、楚調唐律,酬答風月煙雨之态度,蓋非獨娛身目遣暇日而已。

東籬應是緊貼屋宇,在東園的西部,面積“南北七十五尺,東西十有八尺而赢”。根據換算,宋 1 尺約等于 0.31 米,可知東籬的南北約長 23.2 米,東西約 4 米。在這個約 80 平方米的東籬,放翁插上竹子為籬笆,由此稱其東籬。小小的八十方内又埋入五個石甕,蓄水為池,池上種千葉白芙蕖,也即重瓣的白荷花。園内還有若幹樹木、花草。自從開辟了東籬,陸遊便日日徜徉其間,據他自己《東籬雜題》所稱:“自作東籬後,經旬不過鄰。”和他經常往來的鄰裡們都是以被冷落。

東園除了有一小塊東籬之地外,其餘的部分與東山連為一片。園内還有其他亭台。有水亭,在東園剡曲傍:“水亭不受俗塵侵,葛帳筠床弄素琴。”有台,如《春日登小台西望》詩标題所寫,《小園》詩也寫到小台,“小園草木手栽培,袤丈清池數尺台”。東園埋甕成池的地方,有疊石為山者,也有膚寸立石,可生雲雨之立石造景。如“疊石作小山,埋甕成小潭。旁為負薪徑,中開釣魚庵。谷聲應鐘鼓,波影倒松楠”,以及“猶稀綠萍點,已映小魚群。傍有一拳石,又生膚寸雲” 二句詩詞所描繪的景象,東園又是别業中最具有文人園特征的小園,園内盡種竹、菊這樣有象征意義的植物。

南園,又稱南圃。景觀以自然勝,遠處的南山景以及鏡湖的湖景。南園内以及周圍有大片的梅和作物胡麻。關于南山的景觀,《雨晴,風日絕佳徙倚門外》稱:“貪看南山雲百變,舍西溪上立多時。”《衡門》稱:“疏溝分北澗,剪木見南山。”南山作為園景的一部分,展現了造園中對于借景的應用,山景雖不在園内,但園中的構築設定都是為了滿足觀景的需求,如将花木刻意修剪,如拓辟可立足之地以便停留。

關于南園的湖景,《飲牛歌》稱:“門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北渚》中:“北渚露濃萍葉老,南塘雨過藕花稀。”前一首的門,所指即為南門,南門外有溪水穿流,南塘種有藕花可賞。南園還有重要的梅花和胡麻景緻。《閑居初冬作》:“東窗換紙明初日,南圃移花及小春。”《南園觀梅》:“小嶺清陂寂寞中,綠樽歲晚與君同。”《村舍雜書》:“舍南種胡麻,三日幸不雨。”梅花在南宋文人園林中的地位不消多說,陸遊好友範成大的《梅譜》将梅花的品格與君子相比,陸遊有關梅花的描述不僅是在表達賞景的心情,更多的是在抒發有如“綠樽歲晚與君同”的文人間相惜相愛的情懷。

西圃,又稱藥圃或藥園,以種藥材為主。從《連日治圃至山亭》詩題看,藥圃在舍西,詩曰:“門開度略彴,路盡上坡陀。”藥圃在舍西西山東麓和南麓。三山别業的門原是開着西面,後來才移到南面。詩文《藥圃》寫道:“幸茲身少閑,治地開藥圃。”《行年》有:“墨沼龜魚樂,藥園芝術香。”《村舍雜書》又有:“逢人乞藥栽,郁郁遂滿園。”可知,對于陸遊來說,園林的悠閑之樂,除了“墨沼龜魚” 之外,少不了“藥圃芝香”。西園的水有百步塘和溪。“貪看南山雲百變,舍西溪上立多時。”“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築百步塘。”

北圃,又稱北園,蔬圃、草堂、泉石、植物俱全。《自述》有:“二畝新蔬圃,三間舊草堂。”《村舍雜書》有:“舍北作蔬圃,敢辭灌溉勞?輪囷瓜瓠熟,珍愛敵豚羔。”《雨過,行視舍北菜圃因望北村之久》的:“蔬畦蹑屐惬幽情,檢校園丁日有程。”說明了北園的菜圃性質,規模不小,還有三間草堂位于其間,并能借北村之景。《蔬圃》稱:“蔬圃依山腳,漁扉并水涯。”可知,蔬圃緊鄰山腳,以水為涯。北圃的水源也必然豐富,如有“北渚露濃萍葉老,南塘雨過藕花稀”。被稱為“渚”之水,意味水中之陸地,水兼有平緩深遠之意境。

(以上節選自楊振宇、何曉靜主編:《遊于園:園林的藝術世界》,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

“3

上百幅園林圖鑒

上百幅園林圖鑒:120餘張精彩作品圖檔,前人油畫、山水畫、版畫刻稿,後人複原線稿、遺迹實拍圖,四色精印,選用特種藝術紙,還原真實效果。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4

目錄預覽

寄情山水,夢尋園林(代序) 楊振宇/ 1

園林隻在小窗前——陸遊園林觀念研究 何曉靜/ 1

園在山中——再探張南垣疊山造園的意義與傳承 顧凱/ 19

《環翠堂園景圖》與汪廷讷的版刻事業 毛茸茸/ 42

望行遊居——明代周廷策與止園飛雲峰 黃曉/ 65

中西交流視野下的明代私家園林實景繪畫探析 劉珊珊/ 84

避暑山莊理水造境探微 胡霜霜/ 100

“伯林頓文人圈”與18 世紀早期的英國造園 蔔雄偉/ 112

再現之再現之再現——英國園林和西古德· 萊維倫茨的幾個景觀設計片段 龔晨曦/ 130

野口勇的園林理論與實踐的價值和意義 康恒/ 146

國際視野下中國傳統庭園避暑營造智慧科學化研究 鮑沁星;朱柳霞;Stephen R. J. Sheppard ;張敏霞;宋恬恬/ 168

“5

實拍書影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好書·推薦

資料: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