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書·推薦

作者:上觀新聞
好書·推薦

《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财政政治》

劉守剛 著

上海遠東出版社

★ ★ ★

本書是劉守剛繼《财政中國三千年》後的又一力作,作為“走進現代國家三部曲”第二部出版。作者從财政的視角出發,圍繞着了解中國國家轉型這一目的,選取财政政治領域古今中外著名經典作品13本(兼及另外6本著作),分别講解這些名著中包含的主要理論與現實内容,闡發它們對于了解中國國家轉型活動所具有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傳遞給讀者一雙考察國家轉型與了解曆史變遷的财政之眼。

好書·推薦

書評|姚軒鴿(稅收倫理學者)

有論者認為,“絕大多數的時代問題與個人困境,其實都可以在好書中找到答案。”新近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傾情出版的劉守剛新著《打開現代:國家轉型的财政政治》(以下簡稱《打開現代》),無疑是對此說的最好注腳。隻是《打開現代》潛心尋找和期待的,并非為了作者“個人困境”的突圍,而是為了求解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現代化轉型所遭遇的“時代問題”。

通讀《打開現代》,其主旨在于通過闡釋和解讀經典著作,即“以經典著作的内容闡發為手段,以了解中國國家的轉型為目的,并從财政政治學的視角”切入,探尋中外現代化過去、現在的經驗與教訓,進而确立國家現代化轉型的理想目标,尋找現實複雜性與實踐可操作性兼顧的實作路徑與方法。邏輯上,一旦有幸邂逅《打開現代》,即可感受到作者高遠的立意與情懷,還有與衆不同的視野、格局與境界之學術精神和品格,發現作者與當下趨之若鹜的精緻化、模型化、枝節化與跟風式學術研究迥異天壤的治學立場和價值訴求。坦率地說,如果打開《打開現代》,便會被作者超越時空的價值中立姿态,還有站在高處,看在遠處,想在深處的學術志趣,潛心診療國家現代化必須直面之問題意識,以及期待有效回應時代性需求的大情懷與使命和責任感所感染所折服,欣然接受作者觀點和思想的加持和滋養。

國家現代化轉型是複雜的

盡管全書洋洋近50萬言,引述13+6本經典著作的作者觀點2000多條,但主線自始至終,都是從财政政治學視域切入,圍繞中西不同國家制度轉型的研究成果,通過邏輯鍊條的重構,梳理其得失成敗的經驗與教訓,以期汲取國家現代轉型的智慧與能量,尋找到如何“打開現代”中國的金鑰匙。具體從赫希曼的《欲望與利益》中得到的啟示是,現代社會與古代傳統社會的差別主要有兩點:奉行資本法則與個人法則。即追求利益的增值或經濟的增長與以個人為本位建構社會秩序與政治制度。同時,對已基本實作權力公共化的現代國家,無疑必須履行兩大基本職能,即為資本增值提供基本條件;為保護個人權利而建構政治法律制度。即“利益原則是現代社會運作的主導性原則。”任何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都應敬畏這一基本原則。但終極說來,如馬克思所言,則在于是否“實作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獲得的啟示是,革命對現代化的積極作用不應被忽視。亞洲國家的現代化之路,“要遠比西歐複雜得多”。

經濟持續發展的依靠力量究竟是誰

全書能自覺借助财政政治學的原理和方法,堅守根本問題的價值導向與研究範式,緊扣現代化的核心要素,汲取不同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成敗經驗與教訓,采撷有益的觀點。從伯克的《文明的沖突》中,作者汲取的智慧是:“文明沖突的原因,并非單一的,既可能源于經濟、政治,也可能源于宗教、地理、軍事等各種緣故,還可能源自曆史人物的個性。”而且沖突既有普世層面或者說“文明際層面”的,也有超宏觀層面的,還有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邏輯上,現代化轉型的路徑注定不可能單一,會有多種選擇。在哈耶克的《緻命的自負》中,作者認為應當“重視哈耶克對政府幹預會帶來不良後果的警惕”的觀點,但卻不應“因噎廢食地徹底放棄對市場的幹預”,不能忽視社會主義運動曾經的曆史功績。當然也不應否定1978年後,社會主義運動對中國人的解放與社會的重構作用。而《資本的秘密》給予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啟示是:“在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的當今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依靠力量是‘窮人’而非那些巨商大賈。”

稅收名目與征稅方法,哪個更重要

《打開現代》對中國現代化“實然”現狀的分析精準深刻,對“應然”的熱切期待,能注意兼顧現實的複雜性與未來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中國财政現代化必須直面的問題毫不回避,對其利弊得失的剖析精準冷峻,比如認為荀子“接續了商鞅的努力而為萌動中的傳統中國奠定了思想基礎、繪制出建設藍圖”,“并詳細設計了制度内容與運作原則”,其曆史貢獻雖不容抹殺。另一方面,則對家财型帝國财政中“君權既具有公共性又具有私人性”的特性,及其具有的神聖性、始源性、至高性與不可分割性特别戒備。因為君權的優劣及其一舉一動,會與王朝和社會的治亂興衰緊密相關。“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如果“稅負輕重不在于征稅的名目和征稅的多少,而在于雜稅的稅率、稅源、征稅方法等”。邏輯上,“要解決稅負的确定性問題或者财政制度的理性化問題……意味着要将帝國更新成為現代國家”。

西方現代社會的财政危機是什麼

《打開現代》的視野開闊,旨在通變古今、中外、時空,以及宏觀與微觀、正反等觀點,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是以,作者在闡釋和審視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著作時,便給人一種“淩空乃知海波平,遠望方覺風浪小”的淡定、從容與大氣,而且縱橫捭阖,盡顯其深厚學養與家國情懷。宏觀上,作者通過對《公共财政與公共選擇》的解讀,既考察中國從帝國向現代國家轉型過程中基本制度與運作原則的變化,同時也能使讀者看到世界範圍内的國家轉型活動及現代制度運作的開闊景觀。從奧康納的《國家财政危機》中作者汲取的現代化智慧是,現代西方社會“如果政府不改弦易轍,放棄福利國家(最多讓國家隻承擔濟貧責任),或者限制支出與稅收的增長,那麼福利國家的危機與現代國家的崩潰是不可避免的”。

國家現代化依賴價值觀“嵌入”

《打開現代》認為,盡管“走向現代國家是每一個國家的宿命,但國家轉型的契機與路徑卻各有不同。”但并未否認現代國家轉型也有共同的價值基礎與規範。而且,現代國家所擁有的共同價值是相對恒定不變的。而且表面看,現代化似乎是被充滿主觀性的現代規範所轉化,但真正科學優良的現代化,則是被擁有真理性的現代價值所轉化。具體到中國式現代化,則是指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轉化,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作了國家制度,諸如經濟、政治、文化等制度性“嵌入”的過程。邏輯上,就現代化的推進而言,首先必須弄清楚國家當下所處的曆史階段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與障礙是什麼,然後才能據此設定基于國情、世情、人情實際的現代化目标體系,并凝聚全社會之力,負重前行。

毋庸諱言,中國式現代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如何甩掉沉重的曆史包袱。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既離不開“外部條件即外來文明的沖擊”,也需要“内部存在的根本動因”起作用。道理就在于,現代國家所具有收入來源、支出方向與管理過程之公共性,“必須以承認個人利益之私的合法性為前提”,奠定市場秩序與私人産權的現代财政運作基礎。毋庸置疑的是,現代化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

盡管筆者對《打開現代》的學術貢獻與社會公德滿懷期待,但微憾在于:一是《打開現代》對中西現代化轉型之社會形态基礎的本質差異之認知,或存在進一步深化的空間。二是作者将國家現代化僅僅局限于對資本規則與個人權利規則敬畏和遵從的觀點,同樣值得商榷。

本文作者簡介

姚軒鴿,稅收倫理學者,《南風窗》(2010)、《社會科學論壇》(2017)專訪人物。主要研究方向:稅收倫理學與國家财稅治理戰略問題。

資料:上海遠東出版社

編輯:徐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