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寶箴是陳寅恪先生的祖父,字相真,号右銘,晚年自号“四覺老人”。他為人足智多謀,且有實幹能力。曾國藩以兩江總督駐安慶時,待陳寶箴為上賓,視之為“海内奇士”,并贈對聯給這位青年後輩,足見其看重之意。陳寶箴一生做過兩件大事:為席寶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和大臣洪仁玕;贊成維新變法,薦舉劉光第、楊銳輔佐新政,并在湖南巡撫任上勵精圖治,開學堂,辦報紙,興實業,勇為天下之先,成為維新派的中流砥柱。
戊戌變法失敗後,以“招引奸邪”之罪名,陳寶箴受到“革職,永不叙用”的處罰。不久,被罷免的陳寶箴、陳三立父子攜家眷,離開湖南巡撫任所,遷往江西老家。當時陳寅恪9歲。
對于朝廷這樣的處理,陳寅恪在《寒柳堂記夢》中認為是“榮祿及王元和叩頭乞請所緻也” 。他這樣記述道:“其仕清朝,不甚通顯,中更蹉跌,罷廢八稔。年過六十,始得巡撫湖南小省。在位不過三載,竟獲嚴譴。”
但是,慈禧依然不放心,擔心陳寶箴東山再起,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間,派人專程送達密旨,賜陳寶箴自盡。寶箴北面匍伏受诏而自缢。看着他死了,為了複命,巡撫令取其喉骨,奏報太後。可憐清末曆史上的一代英才,最終未能逃脫那拉氏的魔掌。
賜死了陳寶箴,慈禧對湖南新政的改革措施也毫不容情,責令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省城新設南學會、保衛局等名目,迹近植黨,應即一并裁撤。會中所有學約、界說、劄記、答差别等書,一律銷毀,以絕根株。着張之洞迅即遵照辦理。”聞名中外的湖南新政,就這樣悲慘地被停止了、被裁處了、被毀壞了。
面對這樣的結局,陳三立萬分悲痛。其實,父子所痛心者,并不是己身的去職丢官,而是改革圖強、“營一隅為天下昌”的願望化為泡影。
陳寶箴去世時,孫子陳寅恪雖然隻有11歲,對人生無常尚隻有膚淺的認識,但是,卻已經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
陳寅恪在《寒柳堂記夢》中對祖父曾有這樣的自述:“至寒家在清季數十年間,與朝野各方多所關涉,亦别有其故。先祖僅中乙科,以家貧養親,不得已而未就職。”
對于祖父,陳寅恪有極高的評價和尊崇,他在《寒柳堂集》中每當談到祖父,自然流露出為祖父鳴不平的的意味。他認為自己的祖父任湖南巡撫“僅得小省”,在陳寅恪眼裡,當個省長算不上什麼官,以祖父的才學和能力,官至一品的内閣總理大臣也不為過的。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陳寶箴父子遭到朝廷的不公嚴懲之後,陳寶箴一家的人生态度發生了重大轉折,他們不再以博取功名、建功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取向,而是把眼光放在了學問追求上。
毫無疑問,這也是陳寅恪之是以後來成為一代文史大家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