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年,一場革命黨内部的驚天罵仗開始了,史稱“第一次倒孫風潮”,一下子震動了全世界的華人圈兒,擱今天那也得是一個屠熱搜榜的事件。後來1908年,又鬧了一出,史稱“第二次倒孫風潮”。
要說還是章太炎會罵人、會挖苦,原來那些個罵清政府、罵康有為梁啟超鍛煉出來的本事,全部都拿出來罵孫中山了,這革命黨内部的倒戈一擊全世界的笑話。章太炎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去“西天取經”。
不過章太炎也有他的理由,從共情的角度上看他是十分委屈的,孫中山和章太炎之間還是存在着極大的誤會。
1906年,章太炎東渡日本,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後來民國時期傳出一個段子,說沒有蹲過大牢的報紙主編不是好主編,按照這樣的标準來看,年近40的章太炎應該來說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主編,轟轟烈烈的蘇報案一下子讓清朝更加感受到了還有一股強烈的反對勢力存在。
後來章太炎參加了革命黨,搞起了同盟會的核心報刊:《民報》,并出任總編輯兼發行人的一把手。照理來說,章太炎這小日子應該過的還可以,别說吃穿不愁,溫飽總有餘吧。
可革命黨實在是太窮了, 搞的章太炎隻能吃“鹽笃飯”,就是拿筷子蘸一點小鹽然後把飯吞下去。這讓我想起了以前知道的一個小鄉村教師,當時他太窮了,隻能拿那種腌過的田螺,嗦兩口佐飯,事後把田螺收起來下次再嗦。
這章太炎的日子跟我認識的那個鄉村教師快差不太多了。為了維持生計,章太炎甚至要給别的報紙寫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稿子、搞點講習班(課外補習班)。
這時候大家都沒什麼錢,章太炎也就沒什麼怨言,但他心中還是希望孫中山如果拿到了錢,自己的《民報》應該拿很大一筆錢,自己的功勞和苦勞都應該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報,但後來卻沒有,這章太炎的暴脾氣就忍不住了。
1906年底萍浏醴起義失敗,革命黨鬧得這麼大動靜讓清政府覺得忍無可忍,就向日本方面施加壓力,要求逮捕并引渡孫中山。這日本方面被兩頭夾着不好做人,就一面跟清政府說,同意驅逐孫中山出境,另一面又不想得罪革命黨人,就資助了孫中山5000元(一說7000,本文采用5000的說法)。後來日本股票商人鈴木久五郎也給了孫中山1萬元,這革命黨人隻知道日本商人的資助的1萬,不知道日本政府的資助5千。
苦日子過多了的章太炎,知道了孫中山離開日本的時候拿了1萬元的巨款,這兩眼立馬就放光。沒想到孫中山就隻給《民報》留下了2000元經費,這章太炎不答應了,他說日本商人給的1萬元都得留下。
其實要這錢沒什麼毛病,《民報》是革命黨的黨報、宣傳事業的精華,是拉攏海内外投資的關鍵。這就好比如今天一個網際網路公司想要天使投資,卻沒有一個公關公司或者媒體出來給他寫兩篇漂亮文章,這像話嗎?
如果把這錢全部投到宣傳事業上,未來說不定能換來更多的資金,這個賬孫中山不曉得算沒算過,章太炎反正覺得這是不虧的。
遑論孫中山隻給章太炎這緊巴巴的2000元,而日本政府給5000塊錢的來龍去脈他不給同志們公布,說道說道日本政府為啥給錢,這就不合适了。于是乎孫中山離開日本後,革命黨人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就炸開了鍋。紛紛表示孫中山是“受賄”、“被收買”、“有損同盟會的威信”,章太炎更是把《民報》社中孫中山的照片給撕掉,照片背後寫上了“賣《民報》之孫文應即撤去”。
他們的情緒也很好了解,至于反應這麼激烈,也算正常,這批人本來就是當時最激進的一批中國人,講道理孫中山确實要是能解釋解釋就好了。
後來這批人也給孫中山使絆子。當時孫中山準備拿着筆錢在廣東進行起義,再搞一次軍事冒險,買來了2000把快槍和120萬發子彈,數目雖然多,但是裝備老舊,章太炎痛罵說:“孫某所購的村田式軍火在日本老早不用了, 用到中國去不是使同志白白丢了性命嗎? 可見得孫某實在不是道理,我們要破壞他!”
然後就把這事兒捅到香港的《中國日報》哪兒去了,本來是秘密購槍的行為搞的全天下都知道了,這孫中山也氣在頭上,叫胡漢民罵章太炎一通。東京的革命黨人則執拗着要孫中山辭職,雙方你來我往,誰也不退一步,直到黃興出來和稀泥,事情才平息下去,不過怨氣卻一直都在。
第一次反孫風潮期間,章太炎也開始對革命事業心灰意冷了,不僅他如此,東京的革命黨人心理都非常不爽,大概一兩年後曾經号稱“激烈派第一人”、給《共産黨宣言》中譯寫序的劉師培竟然回國投降了清政府,這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後來1908年《民報》被日本人查封,章太炎結結實實的吃了一個官司,東京革命黨人數年的心血就這麼沒了,要到一個地方重新開始,其中的委屈可想而知。
而這時孫中山卻也沒啥表示,當時他在忙雲南河口起義失敗的後續。章太炎又開罵,說孫中山:“《民報》被封,猝謀遷徙,移書告急,一切置若罔聞。”陶成章到新加坡找到孫中山要經費,孫中山實在是沒辦法籌款,隻能把自己的手表撸下來叫陶成章賣了去,今天我們看來這舉動實在是太慘了,應該同情孫中山才是,陶成章卻覺得這是糊弄他。
後來陶成章開炮,說“孫中山将各地同志的捐款攫為己有,家中發了大财”這顯然是在傳謠、惡意中傷了。後來又聯合7省革命黨同志寫了一份了《南洋革命黨人宣布孫文罪狀傳單》,釀成了“第二次倒孫風潮”。照理說,孫中山這時候籌措經費太困難,真的是很委屈了。
革命在這時候已經陷入低谷,因為清政府那邊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海内外華人都期待着清政府能建成一個完全的君主立憲政體,如果能改良,誰還革命呢?
不過要命的是,孫中山這回又得罪章太炎了。
當時汪精衛奉命去東京籌備《民報》複刊,在原負責人章太炎不知道的情況下自行編輯出版了《民報》第25号。這章太炎一下子就炸了,寫了一篇《僞〈民報〉檢舉狀》當傳單發,寫“昔之《民報》為革命黨所內建,今之《民報》為孫文、汪精衛所私有。豈欲申明大義,振起頑聾?實以掩從前之詐僞,便數子之私圖”。
又指責孫中山A錢經費:“懷挾巨資,而用之公務者十不及一”。這份檢舉狀裡寫的是聲淚俱下,講自己三年主編《民報》多麼辛苦,孫中山屁點兒力也沒出,把孫中山罵的狗血噴頭,什麼“本是無賴少年”、“最會吹牛”等等。
孫先生也委實一肚子窩火,直接開罵章太炎是“日奸細”、“滿洲鷹犬”、“中國革命黨之罪人,《民報》之罪人。”這是基于什麼呢?因為這時候的章太炎确實也有點想要投降、或者厭世主義的念頭,一度想要西天取經,到印度“出家為僧,兼求中土未譯之經”。
這中間大概(未能證明、亦未能證僞)是通過已經“反水”了的劉師培和端方建立了間接的聯系,後來劉師培确實也跟端方說過,能否給章太炎一些經費,讓他充分發揮國學的功底。
這其中當然很多都是誤會,但是章太炎也是一個主觀之人,憑借自己的主觀推斷幹了太多的事情,基于他的主觀感受,我們也有可以同情的地方,但畢竟孫中山是名義上的同盟會領袖,這樣做的影響實在是太差,他們的反對派康梁等保皇黨人和清政府都樂開了花,革命事業一下子因為内讧陷入低潮。
後來章太炎和孫中山關系也是很差,章太炎說孫中山是“小人”、孫中山罵章太炎是“陋儒”,近乎于絕交。革命後孫中山甚至為章太炎介紹了一個女朋友并結婚,但孫中山和章太炎也常常分分合合,兩人的關系算是民國史上的一樁奇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