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年,一场革命党内部的惊天骂仗开始了,史称“第一次倒孙风潮”,一下子震动了全世界的华人圈儿,搁今天那也得是一个屠热搜榜的事件。后来1908年,又闹了一出,史称“第二次倒孙风潮”。
要说还是章太炎会骂人、会挖苦,原来那些个骂清政府、骂康有为梁启超锻炼出来的本事,全部都拿出来骂孙中山了,这革命党内部的倒戈一击全世界的笑话。章太炎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想去“西天取经”。
不过章太炎也有他的理由,从共情的角度上看他是十分委屈的,孙中山和章太炎之间还是存在着极大的误会。
1906年,章太炎东渡日本,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后来民国时期传出一个段子,说没有蹲过大牢的报纸主编不是好主编,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年近40的章太炎应该来说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主编,轰轰烈烈的苏报案一下子让清朝更加感受到了还有一股强烈的反对势力存在。
后来章太炎参加了革命党,搞起了同盟会的核心报刊:《民报》,并出任总编辑兼发行人的一把手。照理来说,章太炎这小日子应该过的还可以,别说吃穿不愁,温饱总有余吧。
可革命党实在是太穷了, 搞的章太炎只能吃“盐笃饭”,就是拿筷子蘸一点小盐然后把饭吞下去。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知道的一个小乡村教师,当时他太穷了,只能拿那种腌过的田螺,嗦两口佐饭,事后把田螺收起来下次再嗦。
这章太炎的日子跟我认识的那个乡村教师快差不太多了。为了维持生计,章太炎甚至要给别的报纸写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稿子、搞点讲习班(课外补习班)。
这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章太炎也就没什么怨言,但他心中还是希望孙中山如果拿到了钱,自己的《民报》应该拿很大一笔钱,自己的功劳和苦劳都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报,但后来却没有,这章太炎的暴脾气就忍不住了。
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失败,革命党闹得这么大动静让清政府觉得忍无可忍,就向日本方面施加压力,要求逮捕并引渡孙中山。这日本方面被两头夹着不好做人,就一面跟清政府说,同意驱逐孙中山出境,另一面又不想得罪革命党人,就资助了孙中山5000元(一说7000,本文采用5000的说法)。后来日本股票商人铃木久五郎也给了孙中山1万元,这革命党人只知道日本商人的资助的1万,不知道日本政府的资助5千。
苦日子过多了的章太炎,知道了孙中山离开日本的时候拿了1万元的巨款,这两眼立马就放光。没想到孙中山就只给《民报》留下了2000元经费,这章太炎不答应了,他说日本商人给的1万元都得留下。
其实要这钱没什么毛病,《民报》是革命党的党报、宣传事业的精华,是拉拢海内外投资的关键。这就好比如今天一个互联网公司想要天使投资,却没有一个公关公司或者媒体出来给他写两篇漂亮文章,这像话吗?
如果把这钱全部投到宣传事业上,未来说不定能换来更多的资金,这个账孙中山不晓得算没算过,章太炎反正觉得这是不亏的。
遑论孙中山只给章太炎这紧巴巴的2000元,而日本政府给5000块钱的来龙去脉他不给同志们公布,说道说道日本政府为啥给钱,这就不合适了。于是乎孙中山离开日本后,革命党人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就炸开了锅。纷纷表示孙中山是“受贿”、“被收买”、“有损同盟会的威信”,章太炎更是把《民报》社中孙中山的照片给撕掉,照片背后写上了“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撤去”。
他们的情绪也很好理解,至于反应这么激烈,也算正常,这批人本来就是当时最激进的一批中国人,讲道理孙中山确实要是能解释解释就好了。
后来这批人也给孙中山使绊子。当时孙中山准备拿着笔钱在广东进行起义,再搞一次军事冒险,买来了2000把快枪和120万发子弹,数目虽然多,但是装备老旧,章太炎痛骂说:“孙某所购的村田式军火在日本老早不用了, 用到中国去不是使同志白白丢了性命吗? 可见得孙某实在不是道理,我们要破坏他!”
然后就把这事儿捅到香港的《中国日报》哪儿去了,本来是秘密购枪的行为搞的全天下都知道了,这孙中山也气在头上,叫胡汉民骂章太炎一通。东京的革命党人则执拗着要孙中山辞职,双方你来我往,谁也不退一步,直到黄兴出来和稀泥,事情才平息下去,不过怨气却一直都在。
第一次反孙风潮期间,章太炎也开始对革命事业心灰意冷了,不仅他如此,东京的革命党人心理都非常不爽,大概一两年后曾经号称“激烈派第一人”、给《共产党宣言》中译写序的刘师培竟然回国投降了清政府,这简直让人大跌眼镜。
后来1908年《民报》被日本人查封,章太炎结结实实的吃了一个官司,东京革命党人数年的心血就这么没了,要到一个地方重新开始,其中的委屈可想而知。
而这时孙中山却也没啥表示,当时他在忙云南河口起义失败的后续。章太炎又开骂,说孙中山:“《民报》被封,猝谋迁徙,移书告急,一切置若罔闻。”陶成章到新加坡找到孙中山要经费,孙中山实在是没办法筹款,只能把自己的手表撸下来叫陶成章卖了去,今天我们看来这举动实在是太惨了,应该同情孙中山才是,陶成章却觉得这是糊弄他。
后来陶成章开炮,说“孙中山将各地同志的捐款攫为己有,家中发了大财”这显然是在传谣、恶意中伤了。后来又联合7省革命党同志写了一份了《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酿成了“第二次倒孙风潮”。照理说,孙中山这时候筹措经费太困难,真的是很委屈了。
革命在这时候已经陷入低谷,因为清政府那边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海内外华人都期待着清政府能建成一个完全的君主立宪政体,如果能改良,谁还革命呢?
不过要命的是,孙中山这回又得罪章太炎了。
当时汪精卫奉命去东京筹备《民报》复刊,在原负责人章太炎不知道的情况下自行编辑出版了《民报》第25号。这章太炎一下子就炸了,写了一篇《伪〈民报〉检举状》当传单发,写“昔之《民报》为革命党所集成,今之《民报》为孙文、汪精卫所私有。岂欲申明大义,振起顽聋?实以掩从前之诈伪,便数子之私图”。
又指责孙中山贪污经费:“怀挟巨资,而用之公务者十不及一”。这份检举状里写的是声泪俱下,讲自己三年主编《民报》多么辛苦,孙中山屁点儿力也没出,把孙中山骂的狗血喷头,什么“本是无赖少年”、“最会吹牛”等等。
孙先生也委实一肚子窝火,直接开骂章太炎是“日奸细”、“满洲鹰犬”、“中国革命党之罪人,《民报》之罪人。”这是基于什么呢?因为这时候的章太炎确实也有点想要投降、或者厌世主义的念头,一度想要西天取经,到印度“出家为僧,兼求中土未译之经”。
这中间大概(未能证实、亦未能证伪)是通过已经“反水”了的刘师培和端方建立了间接的联系,后来刘师培确实也跟端方说过,能否给章太炎一些经费,让他充分发挥国学的功底。
这其中当然很多都是误会,但是章太炎也是一个主观之人,凭借自己的主观推断干了太多的事情,基于他的主观感受,我们也有可以同情的地方,但毕竟孙中山是名义上的同盟会领袖,这样做的影响实在是太差,他们的反对派康梁等保皇党人和清政府都乐开了花,革命事业一下子因为内讧陷入低潮。
后来章太炎和孙中山关系也是很差,章太炎说孙中山是“小人”、孙中山骂章太炎是“陋儒”,近乎于绝交。革命后孙中山甚至为章太炎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并结婚,但孙中山和章太炎也常常分分合合,两人的关系算是民国史上的一桩奇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