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作者:光明網

中秋節當天,電影版《唐頓莊園》在英國上映。

從2010年到2015年,六季《唐頓莊園》成為全球的話題之作。從故事、制作到演員,這是一部“純血”英劇,卻似乎也是以成為了英國大衆文化的一個标志。劇集播出的六年來,《唐頓莊園》一共得到69項艾美獎提名,并獲得了其中15項。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在第六季的最後一集中,唐頓莊園在1925年的聖誕節裡迎來了一個冰釋前嫌的大結局。已經在英國上映的電影版《唐頓莊園》的時間線和人物關系與最後一季基本相同,與其說是續集,不如說是在正篇的悲歡離合當中,單獨抽出了“國王來訪”這一段小故事,并拍攝成一部電影。

電影版《唐頓莊園》目前将在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其中便包括台灣(9月20日上映)和香港(10月17日上映)。然而,《唐頓莊園》這部在國内曾倍受擁戴的作品究竟能不能登上國内的大銀幕,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https://v.qq.com/x/page/d0924yxs2f6.html

《唐頓莊園》電影版正式預告

雖然劇集結束已經四年,《唐頓莊園》還是能夠以電影的形式在全世界範圍上映。一部家庭倫理劇,為何如此有魅力?

一部“傻白甜”曆史劇為何能夠成功?

實際上,不管是編劇、還是制片人,從來都沒有覺得自己是在創作一部足以留名英國電視劇史的作品。而這部劇能夠在英國之外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更讓主創團隊感到驚訝。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本質上來說,《唐頓莊園》是一部供人在周日晚上消遣時間的肥皂劇。雖然它以20世紀早期英國的法律制度變化、一戰為整個歐洲帶來的影響為背景,但就深度而言,與《名姝》《使女的故事》《路易十四》相比,《唐頓莊園》還是顯得有些“傻白甜”。

克勞利一家的莊園在真實的曆史中,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優雅仙境。在劇中,階級制度并沒有給人帶來實質上的壓迫和剝削。位于頂層的老爺夫人們都是非常正直、善良、相信人生而平等的人,莊園裡從廚房女傭到二流男仆,每個人都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更重要的是,劇中的角色都有一種特殊的“遠見”,他們經常能超脫出自己的曆史背景,以一種十分現代的視角,來看待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

這也難怪《衛報》會在2016年劇集結束時,評價它是一部“荒謬而成功”的電視劇。在最後的聖誕節中,克勞利家的老夫人和夫人之間,有如下兩句台詞。

“我們要走向未來,而不是回到過去。”“要是我們有選擇的餘地就好了。”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很明顯,這是編劇從今天出發,借助角色之口的“為賦新詞強說愁”。曆史上這一個聖誕節并不能改變莊園主和農奴之間的對立,也沒能改變等級制度。但對于不關心曆史的觀衆來說,這兩句台詞便足夠構成一個相對圓滿的結局。

不得不說,這種“現代意識”的設定,降低了其作為“曆史劇”的壁壘。對于這一段我們并不太熟悉的英國曆史,《唐頓莊園》将其進行了簡化,并在莊園内部進行了美化,隻要能夠對主角的自我追求起到足夠的阻礙作用,就不再深挖。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在《唐頓莊園》中,曆史的大背景就像是劇中珠光寶氣的服飾、金碧輝煌的大宅。在52集的篇幅裡,編劇無意去挖掘一群“當年的人”從1912年到1925年的真實生活狀況,而是讓光鮮靓麗的角色,去“演繹”了一段段荒謬的鬧劇、感人的父女情深、自我追求的實作。

而如今,到了電影的創作上,他們的态度似乎還是一樣的。劇集中一直沒有正面出現的皇室成員成為了電影中的主要沖突沖突。由于要招待來訪的國王,克勞利一家的莊園被來自皇宮的管家、廚師、仆人所“霸占”,而克勞利家族的人,則想要維護他們作為莊園真正主人的“地位”。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而從目前的評分和票房來看,《唐頓莊園》電影延續了劇集時期最吸引人的一點——不是對曆史的炫耀,而是從當代視角出發,對曆史進行一次辛辣的點評。

英倫“宅鬥劇”如何吸引中國觀衆?

應當說,《唐頓莊園》能打破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并不是一個偶然。當曆史背景和沖突被簡化,“家族”“階級差異”“個人成長”這些文化概念,在中英兩國之間,其實是相通的。

從戲劇安排上來說更是如此,《唐頓莊園》一大家子之間的愛恨情仇、雞飛狗跳與中國觀衆熟悉的“宮鬥”“宅鬥”故事,在某種程度上十分相似。三個女兒與各自男友之間的愛情故事,則更不存在了解的難度。從90年代至今,《珠光寶氣》《溏心風暴》系列、以及《名門暗戰》等一大批港劇,都是相似的套路。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但從劇本到制作上的差異,仍舊是肉眼可見的。《唐頓莊園》中一衆主角的精湛演技,也讓國内的作品相形見绌。

這部意外在中國“走紅”的曆史肥皂劇,不僅是許多觀衆的英劇啟蒙作,在“文化輸出”這件事情上,能給中國影視工作者不少啟迪。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在宏闊的時代背景下,将各種角色集中到一個特定的時空裡,在其中提煉具有普适性的人性,并配以華麗的服化道。幾年過去,《唐頓莊園》中基本的操作和套路,對中國創作者來說已基本駕輕就熟。

但除此之外,《唐頓莊園》最具有文化穿透力的,并不是其對本國曆史淋漓盡緻的再現,而是其無意中滿足了中國觀衆和社會的深層需求。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唐頓莊園》的出現,契合了當年中國社會中一大批新興中産階級對于财富、階級、以及“貴族”的想象。這些新貴急切地需要一種新的文化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并确立自己的“身份”。

而“英國老派貴族的生活方式”,似乎便成為了這樣一種象征。

在某種程度上,《唐頓莊園》就相當于一本“上流社會生活指南”。有許多觀衆并不關心克勞利一家的命運如何,而更關心在一個階級社會當中,如何表現才能優雅得體。

收官四年還能登上大銀幕,為何全世界都迷這部英倫宅鬥劇?

比如在《名利場》2014年的一篇報道裡,一位在倫敦的人事代理表示,《唐頓莊園》在中國播出後,中國人雖然不知道英國管家具體的職責是什麼,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聘請一位英國管家。

曆史劇是文化輸出的捷徑,這一點毋庸置疑。而《唐頓莊園》或許進一步證明了,了解他國觀衆的深層心理和需求,或許能讓文化輸出的過程更加事半功倍。

【文/一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