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孫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家鄉位于今雄安新區容城縣。字啟泰,号鐘元,晚年講學于河南輝縣夏峰村20餘年,從者甚衆,世稱夏峰先生。他本與黃宗羲、李颙(關學著名代表人物)一起并稱明末清初三大儒,但近代随着江浙、湖南崛起,顧炎武、黃宗羲和王夫之成為明末清初三大儒,孫奇逢、李颙卻不為人所知。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孫奇逢: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孫奇逢像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他家鄉位于今雄安新區容城縣。與定興鹿善繼友善,以聖賢相期勉。天啟時,魏忠賢把持朝政,左光鬥、魏大中、周順昌被逮,三人與鹿善繼、張果中、孫奇逢友善,他們三人積極營救,一時義聲震動天下,被譽為"範陽三烈士"。明末,孫奇逢參與抗清鬥争,曾擊退清軍,保衛了家鄉容城。入清後,容城附近圈地運動愈演愈烈,孫奇逢等被迫遷離家鄉,先是來到洛陽新安縣,後來由于喜愛蘇門山水,留在了輝縣。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孫奇逢講學處——兼山堂

孫奇逢晚年遷居夏峰,遷到河南輝縣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叟,活到92歲,在輝縣講學20餘年,正是這20餘年奠定了其在明清碩儒的地位。明清,他被人數次舉薦,朝廷先後13次征召,他都拒絕為官,被稱為“孫征君”。他熱愛講學,喜歡與子弟探讨儒家經典,撰有《理學宗傳》、《孫征君日譜》、《讀易大旨》等,都是在輝縣二十餘年完成。

在明末清初諸儒中,孫奇逢年齡最長,是位和藹寬厚的老者,受到世人的尊敬。顧炎武、傅山等名家親自到夏峰村拜訪于他,讨論學術。還将自己的著作《理學宗傳》等寄給黃宗羲等東南諸儒,切磋學問。其中最得意的學生是湯斌(禮部尚書)、耿介(嵩陽書院恢複者)等,湯斌更是被稱為“理學名臣”,與孫奇逢一起從祀孔廟。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破敗不堪的孫奇逢墓

孫奇逢作為明末清國中州理學的執牛耳者,在清朝影響甚大。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講到:“因為年壽長,資格老,人格又高尚,性情又誠摯,學問又平實,是以同時人沒有不敬仰他,門生子弟遍天下”。但随着近代河南的衰落,孫奇逢等中州、北學大儒皆不為人所知。而近代江浙、湖南的崛起,使顧炎武、王夫之等名聲大噪,尤其是王夫之,是曾國藩等湖南人士推崇起來的名人。

今雄安新區是他的老家,他一度是北方影響最大的人物家本金容遷衛水聚徒講學夏峰村征君門生半朝廷中州衰落名不顯百年征君有遺風小結

輝縣孫奇逢故居

孫奇逢作為明末清初的大儒,影響十分巨大,從清初的湯斌、耿介,清末的李棠階、倭仁,民國的徐世昌、李時燦到近現代的嵇文甫、胡思庸等中州遺風一脈相承。這些已融入到河南人骨子裡,糟粕與精華兼而有之。作為孫奇逢後代的夏峰村孫氏家族,更是“堂傳孝友續兼山”,小小孩童竟會背誦《夏峰歌》、《孝友堂家訓》和《孝友堂家規》等。

孫奇逢身上有燕趙慷慨悲歌之風,亦有中原的河洛儒風,“始于豪傑,終以聖賢”,作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不為人所知的确是一種遺憾。但随着雄安新區的建設開發,祖籍容城的孫奇逢會受到更多人重視,我們期待着這位大儒再次為人所稱道。

往期回顧

竹林七賢隐居地之争,是雲台山?還是這裡?

此人堪稱“河南近代教育之父”,可人們早已把他忘記

新鄉高校競争力為何排中國四線城市第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