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1584—1675年),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家乡位于今雄安新区容城县。字启泰,号钟元,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他本与黄宗羲、李颙(关学著名代表人物)一起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但近代随着江浙、湖南崛起,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成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李颙却不为人所知。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孙奇逢:

孙奇逢像
他家乡位于今雄安新区容城县。与定兴鹿善继友善,以圣贤相期勉。天启时,魏忠贤把持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被逮,三人与鹿善继、张果中、孙奇逢友善,他们三人积极营救,一时义声震动天下,被誉为"范阳三烈士"。明末,孙奇逢参与抗清斗争,曾击退清军,保卫了家乡容城。入清后,容城附近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孙奇逢等被迫迁离家乡,先是来到洛阳新安县,后来由于喜爱苏门山水,留在了辉县。
孙奇逢讲学处——兼山堂
孙奇逢晚年迁居夏峰,迁到河南辉县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叟,活到92岁,在辉县讲学20余年,正是这20余年奠定了其在明清硕儒的地位。明清,他被人数次举荐,朝廷先后13次征召,他都拒绝为官,被称为“孙征君”。他热爱讲学,喜欢与子弟探讨儒家经典,撰有《理学宗传》、《孙征君日谱》、《读易大旨》等,都是在辉县二十余年完成。
在明末清初诸儒中,孙奇逢年龄最长,是位和蔼宽厚的老者,受到世人的尊敬。顾炎武、傅山等名家亲自到夏峰村拜访于他,讨论学术。还将自己的著作《理学宗传》等寄给黄宗羲等东南诸儒,切磋学问。其中最得意的学生是汤斌(礼部尚书)、耿介(嵩阳书院恢复者)等,汤斌更是被称为“理学名臣”,与孙奇逢一起从祀孔庙。
破败不堪的孙奇逢墓
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中州理学的执牛耳者,在清朝影响甚大。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讲到:“因为年寿长,资格老,人格又高尚,性情又诚挚,学问又平实,所以同时人没有不敬仰他,门生子弟遍天下”。但随着近代河南的衰落,孙奇逢等中州、北学大儒皆不为人所知。而近代江浙、湖南的崛起,使顾炎武、王夫之等名声大噪,尤其是王夫之,是曾国藩等湖南人士推崇起来的名人。
辉县孙奇逢故居
孙奇逢作为明末清初的大儒,影响十分巨大,从清初的汤斌、耿介,清末的李棠阶、倭仁,民国的徐世昌、李时灿到近现代的嵇文甫、胡思庸等中州遗风一脉相承。这些已融入到河南人骨子里,糟粕与精华兼而有之。作为孙奇逢后代的夏峰村孙氏家族,更是“堂传孝友续兼山”,小小孩童竟会背诵《夏峰歌》、《孝友堂家训》和《孝友堂家规》等。
孙奇逢身上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亦有中原的河洛儒风,“始于豪杰,终以圣贤”,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不为人所知的确是一种遗憾。但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开发,祖籍容城的孙奇逢会受到更多人重视,我们期待着这位大儒再次为人所称道。
往期回顾
竹林七贤隐居地之争,是云台山?还是这里?
此人堪称“河南近代教育之父”,可人们早已把他忘记
新乡高校竞争力为何排中国四线城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