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時光易逝,但曆史的長河之中,總會有些“閃亮”的記憶被長久留存。

從陳獨秀的北大聘書、李大钊的藤椅、《共産黨宣言》中文首譯本到上海第三次勞工武裝起義的口哨;從陳覺、趙雲霄臨刑前的絕筆到紅軍謝志堅的繡球草鞋,從紅色特工李白的電台修理工具到革命烈士于白公館制作的五星紅旗……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後,都有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本月推出的20集紀錄片《閃亮的記憶》中,革命文物成為了主要叙事載體——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裡,創作者通過挖掘文物使用者、捐獻者、保護者的故事,以情景再現、手繪動畫等藝術手段,記錄中國共産黨百年光輝曆程,弘揚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使命。

比如“半條被子”的故事,生動诠釋了“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魚水深情。3名女紅軍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送給老百姓徐解秀,正展現了中國共産黨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堅定的初心擔當。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與此同時,革命文物亦昭示着力量。張靜泉又名張人亞,于1922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後,張人亞冒着生命危險将一大包黨的珍貴書封包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甯波霞浦鎮霞南村,交托給自己的父親張爵謙儲存。為了保護這些檔案,父親建了一座空墳将檔案藏入,對外稱兒子死了,用後半生的時間守護着兒子的共産主義信仰,36種檔案得以留存至今。

《閃亮的記憶》深度挖掘文物背後“犧牲”、“承諾”、“使命”與“信仰”的故事,以接地氣和貼近青年的表達方式,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在紀錄片中,我們不難發現,英雄生來也平凡,每一個滿懷理想、堅守信念與初心的共産黨人,都有“平凡”的人生,成為英雄,隻是因為他們選擇了自己願意為之付出的偉大信仰——革命烈士冷少農長年不回家在外奔波被母親不了解,為了回答母親的恩情,他寫下厚厚的家書:“母親,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負義嗎?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痛苦的人類,忠實地去為他們努力。”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由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紀錄片中,主創團隊不僅以靜态叙事美學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還充分利用4k超高清高品質影像,呈現出電影般的精良質感。同時,虛拟動畫進行的情境再現,将氛圍營造得逼真精緻,視聽沖擊力強,直抵人心,引發共鳴。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據透露,全片從策劃創意到拍攝制作曆時一年多,行程數萬公裡,攝制組奔赴國内多座博物館,深入采訪了革命烈士後代,經反複挑選與深入挖掘,确定了20個紅色故事,并邀請國内一批黨史專家權威指導把關。

《閃亮的記憶》央視熱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追尋初心足迹,緻敬百年風華”。《閃亮的記憶》從小切口的革命文物入手,将百年筚路藍縷濃縮為一幀幀鏡頭畫面,把紅色文物帶入百年時間坐标,丈量激流勇進的黨史程序,通過文物承載的曆史資訊,弘揚黨和人民在奮鬥曆程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讓觀衆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堪稱一堂生動的中國革命史“公開課”。

來源:周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