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时光易逝,但历史的长河之中,总会有些“闪亮”的记忆被长久留存。

从陈独秀的北大聘书、李大钊的藤椅、《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到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口哨;从陈觉、赵云霄临刑前的绝笔到红军谢志坚的绣球草鞋,从红色特工李白的电台修理工具到革命烈士于白公馆制作的五星红旗……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本月推出的20集纪录片《闪亮的记忆》中,革命文物成为了主要叙事载体——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创作者通过挖掘文物使用者、捐献者、保护者的故事,以情景再现、手绘动画等艺术手段,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弘扬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比如“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鱼水深情。3名女红军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送给老百姓徐解秀,正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初心担当。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与此同时,革命文物亦昭示着力量。张静泉又名张人亚,于192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霞浦镇霞南村,交托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为了保护这些文件,父亲建了一座空坟将文件藏入,对外称儿子死了,用后半生的时间守护着儿子的共产主义信仰,36种文件得以留存至今。

《闪亮的记忆》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牺牲”、“承诺”、“使命”与“信仰”的故事,以接地气和贴近青年的表达方式,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在纪录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英雄生来也平凡,每一个满怀理想、坚守信念与初心的共产党人,都有“平凡”的人生,成为英雄,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的伟大信仰——革命烈士冷少农长年不回家在外奔波被母亲不理解,为了回答母亲的恩情,他写下厚厚的家书:“母亲,我真的是不忠不孝,忘恩负义吗?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地去为他们努力。”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主创团队不仅以静态叙事美学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充分利用4k超高清高品质影像,呈现出电影般的精良质感。同时,虚拟动画进行的情境再现,将氛围营造得逼真精致,视听冲击力强,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据透露,全片从策划创意到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多,行程数万公里,摄制组奔赴国内多座博物馆,深入采访了革命烈士后代,经反复挑选与深入挖掘,确定了20个红色故事,并邀请国内一批党史专家权威指导把关。

《闪亮的记忆》央视热播:道出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追寻初心足迹,致敬百年风华”。《闪亮的记忆》从小切口的革命文物入手,将百年筚路蓝缕浓缩为一帧帧镜头画面,把红色文物带入百年时间坐标,丈量激流勇进的党史进程,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弘扬党和人民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让观众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堪称一堂生动的中国革命史“公开课”。

来源:周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