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方人酷愛的面食,要是擱在唐宋時期,他們會怎麼吃?01唐朝人吃面愛“烤”02宋代人吃面愛“蒸”03現代人能蒸會烤花樣多

對于面粉這種食材,我們有太多的吃法:面條、饅頭、花卷、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馄饨、麻花……

那是否想過,唐宋時代的人們會怎麼吃面呢?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唐朝是我國最繁榮的王朝。大唐盛世,其開放和繁榮程度堪比國際大都市。在對外開放程度極高的唐朝,人們引進西域胡人的農作物、食物和其他種植技術。唐朝小麥種植面積廣泛,唐朝的都城長安,就是典型的以面食為主食的地方。

《新唐書·輿服志》:“貴人禦馔,盡供胡食。”用胡人方法烹制的面食在唐貴族階層裡非常受歡迎。

北方人酷愛的面食,要是擱在唐宋時期,他們會怎麼吃?01唐朝人吃面愛“烤”02宋代人吃面愛“蒸”03現代人能蒸會烤花樣多

比起漢朝,唐人對于面食的烹饪技術有很大提高,在唐朝就已經出現有餡的面食,比如我們熟知的馄饨、餃子、麻花等,各色面食點心數不勝數。

每種現象背後都有原因,唐朝人愛吃蒸的自有其緣故。

外界:唐朝面食的烹饪方法以烤為主,主要受胡人的影響較大,自漢朝絲綢之路開辟以來,茶葉、絲綢、核桃、葡萄酒、馬匹等在這條路上來往頻繁,尤為突出的是胡餅,由于唐朝與胡人交往頻繁,遺風未改,偏愛胡食,是以唐朝面食最主要的烹饪方法是烤制。

民風:唐朝人豪爽熱情,面食以胡餅為主,胡餅其實就是馕,馕是用火烤出來的,然後撒上芝麻和油,烤好後直接食用,沒有很複雜的工藝過程。唐朝實作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民風開放,這種開放的民風更加促進了美食的發展。

燃料:唐朝的資源相對來說較為豐富,薪柴較為充足,人們有充分的自然條件為烹制面食提供燃料。

唐朝人愛烤着吃的面食,在宋代已經向精細化發展。我們現在吃的包子饅頭等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宋朝的面食花樣多,制作精細:光包子就有各種餡的,有鵝肉、鴨肉、豬肉、竹筍……品種甚至比現代還要多。

在宋代饅頭也是有餡的,餡比面多的是包子,餡比面少的是饅頭;餅有水煮的也有蒸的,不同的制作方法有不同的名字如燒餅、湯餅和蒸餅,蒸餅後被改名為炊餅。《水浒傳》中就有“炊餅”一詞,武大郎在街上叫賣的就是“炊餅”,“炊餅”其實就是現在的饅頭。

“庖手馄饨匪一朝,馔素多品此為高”

—宋·陳著

“蒸餅猶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來”

—宋·陸遊

馄饨在宋代很受歡迎,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馄饨都是當時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在宋代餃子名為“角兒”,烤餅在宋代比不上唐朝那樣流行,煮餅才是宋代人的寵兒,接近現在的面條,早在宋朝就出現三鮮面了,還有雞絲面、雲英面等。

北方人酷愛的面食,要是擱在唐宋時期,他們會怎麼吃?01唐朝人吃面愛“烤”02宋代人吃面愛“蒸”03現代人能蒸會烤花樣多

與唐朝相比,宋代傾向于将面食烹饪當成一種文化,把面食當作藝術品,它們不僅僅是充饑的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唐宋兩朝面食一“烤”一“蒸”,不僅透露出兩種烹饪方法的不同,也展現出宋代獨有的特點——

性格:唐朝人的性格較粗狂,而宋朝人較為文弱,是以與唐朝相比宋朝的面食就顯得比較粗略,而宋朝人則恰恰相反,宋朝重文輕武,崇尚讀書。

氣候:在我國古代北方沙塵天氣頻繁,又沒有像現代這樣嚴密的防護體系,是以當時的糧食都摻雜着灰塵導緻難以下咽,于是宋人就想到用面團包裹肉食,防止肉食被灰塵污染,包子的雛形就這樣出現。

文化:宋朝理學和文學的發展讓宋朝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的具有時代的氣息。文人墨客的相繼出現,讓人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更加傾向于理性,與唐朝相比,更加趨于緩和型,是以宋朝面食傾向于“蒸”,也就不難了解。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現代食物中找尋到唐宋時期面食的影子,從古代起,我們漢族人就已經把本族食物與西域食物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華民族很好地繼承了這一傳統特質,不抛棄對傳統美食的繼承,也不放棄對外來食物的追求。

食材的烹饪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與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程度息息相關,而随着經濟的發展,我們能吃的東西花樣繁多,烹制的手法五花八門。

不單有簡單的面食,還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兒、燒子鵝、鹵煮鹹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什錦蘇盤、熏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

能吃的太多種,愛吃的太多人。

雖然國人愛炒菜,但唐宋時期的蒸和烤一直延續至今并逐漸被人喜愛。

居家過日子,大都覺得有個瓦斯竈就夠了,平時炒菜吃,想吃蒸的或者烤的去餐廳,但自己親手烹制的,才是人間最美滋味。于是有些人的廚房除了抽油煙機、瓦斯竈,還買了蒸箱烤箱——其實,不用太費神!一台裝置就可以實作這些功能,而且會做得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