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隻舊醅”,這是詩聖杜甫在自己的《客至》一詩中描述的情景,意思是說客人來了,但是集市太遠,盤中的飯菜實在簡單,家境貧寒,隻有陳年濁酒招待。這詩似白描,它真實地描繪出1200多年前,天府之國的成都人朋友往來,賓主悠閑自得的畫卷。同時,也勾畫出成都人“尚滋味”的飲食習俗,而詩句中出現的盤飧一詞更是成了今天老字号盤飧市鹵味的來源。

在20世紀30年代,牟茂林、楊漢江、冷遠舉三個有點文化的人在一起合議:做飲食生意,就要迎合成都人的消費習俗。他們一緻認為:用雞翅、雞爪、鴨翅、鵝掌、鵝翅及雞、鴨、鵝的胗、肝等小貨制成鹵制品,一定會赢的顧客。于是,他們三人于1925年,創辦了不起眼的蓬門小店,直接從杜甫《客至》詩中截句做店名“盤飧市”。
讀過《客至》同時又光顧過“盤飧市”的人,都能感覺這“盤飧市”不僅就餐環境的雅緻古樸,其菜品也與店名非常吻合,名目繁多的腌鹵,本身就是老杜當年想得而不可得的美妙“兼味”,而且十分貼近普通百姓的飲食情趣。
“盤飧市”的腌鹵制食品,用料精,講究火候,鹵好的小貨都糯軟适口,出售時又刷上香油,色相味都比一般的“燒臘攤子”高出幾多品味,深受食客青睐,幾乎每天全是顧客盈門。後來,店裡為了擴大銷售,在經營鹵制品的同時,又推出“鹵肉夾鍋魁”。鹵肉夾鍋盔外酥内軟、鹵汁爽口、香味濃郁,吃上兩個即可飽肚又享口福,讓食客大快朵頤。
“鹵肉夾鍋魁”這一美味,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喜愛,也受到了達官顯貴的歡迎。據說在軍閥混戰時期,川軍第七市師長陳國棟,最喜歡吃的食品之一,就是“盤飧市”的“鹵肉夾鍋魁”。他經常派勤務兵專程到“盤飧市”趁熱買來,然後跑步回府,供他食用,時常還以此品招待客人。
從20世紀30年代以後,乃至當今的成都人,買上“盤飧市”的一些有滋有味鹵制食品品嘗,都是十分惬意的事。遇踏青時節,或逢年過節,“盤飧市”門前更是排起長隊,購買該店的腌鹵制品。
如今“盤飧市”,不再是從前的蓬門小店。在成都華興正街的昔日老店,已是一棟三層樓房、營業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的大型中餐廳餐廳,其裝修古樸典雅,又不失現代氣派。在餐飲市場的激烈競争中,“盤飧市”不再單守鹵菜,而是拓展小吃經營。
“盤飧市”在繼承傳統鹵菜經營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川菜筵席,成都風味小吃經營。最吸引過往行人的,不僅僅是味道鮮美的佳肴,更有那“小小鍋魁團川人鄉愁情緒,圓圓薄餅映天府千裡春色”的對聯等展現川菜文化的辭賦,那飲食中有文化,文化中有飲食的底蘊。
更多中華老字号文化,敬請關注老号營;文章來源于老号營,如有轉載,注明出處。若任何團隊及個人私自轉載盜用,一律追究相關責任,敬請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