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南,有一個何氏家族,西漢時期已經風聲水起,東漢至晉代也不乏出類拔萃者。魏晉南北朝時期,這個家族成了何姓七大郡望之一,她就是郫縣何氏。

郫縣何氏家族的創始者何武畫像。來源于網絡。
郫縣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2016年11月國務院準許改為郫都區,現為成都市的一個市轄區。為了叙述友善,我們還是稱郫縣何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姓氏郡望不是自封的,須得到“政府”準許并頒發檔案予以确認。獲得“國家殊榮”的家族被賦予一定的政治經濟特權,如有資格選官和免除徭役賦稅等。如果這個家族不是“人才輩出、實力雄厚”、在地方上享有名望,朝廷是不會授予其政治榮譽的。郫縣何氏能位列“何姓郡望榜”,可見她不是一般的家族。
郫縣何氏家族在何姓七大郡望中名氣或許不如其他何氏家族,但是,在全國的何氏家族中,郫縣何氏是第一個誕生宰相的家族,西漢大司空何武就是何姓的第一位宰相,比陳郡何氏、廬江何氏所出的宰相還要早。
何武(約公元前73—公元3),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成都市郫都區)人,西漢大臣。早年學習《易經》,後曆任縣令、谏大夫、揚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兖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楚國内史、廷尉等。公元前8年,任禦史大夫。漢成帝想修建大學,開三公館,就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何武改任大司空(副宰相職),被封為汜鄉侯,食邑一千戶。元始3年,王莽篡位時,何武因被誣陷而自殺身亡,谥号剌侯。
何武居官清正、秉公執法、善于斷案,還是最早提出“大司空、大司馬、丞相”三公分權制衡國家政治制度的人。可以說何武是中國曆史上政治改革的先驅人物之一。東漢班固在《漢書》中為何武立傳。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中稱贊何武“進賢為國,稽考典型”。宋仁宗趙祯時代,益州牧宋祁修建文翁祠堂,請人畫了四川9個先賢的畫像挂在祠堂裡,何武是其中之一。
何武是郫縣何氏家族的奠基者。據《漢書•何武傳》記載,“何武兄弟五人,都擔任郡吏,郡縣之人都敬畏他們。”從西漢到晉代,郫縣何氏家族不乏出類拔萃的人物:
何霸:字翁君,何武的兄長。曆官郡戶曹,至屬國中郎将,出益州。《華陽國志》贊曰:“翁君美秀,牧後寤機。”
何顯,何武弟,官至颍川太守。
何況,何武子。何武自殺,震驚朝野。衆人多有認為何武冤枉,這對王莽極為不利,王莽便權讓一手,讓何武兒子何況嗣為汜鄉侯,改封已死的何武為刺侯。後王莽篡位,又将何況貶為庶人。
何宗,字彥英,生卒年不詳,三國時期蜀郡郫縣人。何武後人(有人認為不确定),活躍于東漢末年至蜀漢初期。何宗少時拜廣漢人任安為師,學習《詩》、《書》、《禮》、《易》。精通圖谶、天文推步之術。原屬劉璋,為犍為太守,劉備定蜀後為從事祭酒,曾勸劉備稱帝,劉備登基後,升遷何宗為大鴻胪。建興中,卒于官。有一子何雙。
何雙,字漢偶,何宗子。滑稽談笑,有淳于髡、東方朔之風。為雙柏長。早卒。
何祗,字君肅,蜀郡郫人,三國時蜀漢官吏。何宗族人(有人認為不确定)。曆官廣漢、犍為太守。
何包,字休揚,漢末晉初蜀郡郫人。何顯後人。察舉秀才、孝廉皆不行,除琅琊王中尉,不就。生五子皆知名。
何攀,字惠興,晉朝蜀郡郫縣人。何包子。為官清廉公平,尊儒愛才。曆任州主簿、别駕、廷尉、散騎侍郎、西城侯、揚州刺史、大司農。後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鷹揚将軍,何攀堅辭不就。卒于洛陽,五十八歲。追贈司農印绶,谥“桓公”。
何逢,何攀弟,平鄉侯。
何璋,何攀子,繼承何攀爵位,有父親作風。
何逵,何攀兄子,關中侯。
何随(約213―284),字季業,蜀郡郫人。何武後人。何随治《韓詩》、《歐陽尚書》,研精文緯,通星曆,郡裡任他為功曹,州裡征辟他為别駕從事,升為光祿郎中主事,後外放任安漢令。(《華陽國志》卷十一)
何觀,字巨忠,西晉初期大臣。何随子。少傳家業,研精文緯,為官清公淑慎,知名州裡。蜀亡,與父歸隐。後晉舉薦他為孝廉,曆任西都、南安令,平西長史。太安二年(303),義陽蠻張昌作亂荊州,從黨西上,郡守無不望風降下,至江陽。平西将軍羅尚上表拜何觀為安遠護軍,讨賊,平殄。以功封巴郡太守。時朝議欲以觀為甯州刺史,年七十一卒官。
何遊,何随子,何觀弟,仕晉,官至益州治中從事。
何武家族的後人或許還有許多,由于史料所限,所列不全。我們期待挖掘更多的何武後人史料。
郫縣何氏,除了何武家族外,東漢時期還出了一個以經學造詣著稱何英家族,隋唐時期出了“大國工匠”何稠家族。(2017-4-30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