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南,有一个何氏家族,西汉时期已经风声水起,东汉至晋代也不乏出类拔萃者。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家族成了何姓七大郡望之一,她就是郫县何氏。

郫县何氏家族的奠基人何武画像。来源于网络。
郫县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201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为郫都区,现为成都市的一个市辖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称郫县何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郡望不是自封的,须得到“政府”批准并颁发文件予以确认。获得“国家殊荣”的家族被赋予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如有资格选官和免除徭役赋税等。如果这个家族不是“人才辈出、实力雄厚”、在地方上享有名望,朝廷是不会授予其政治荣誉的。郫县何氏能位列“何姓郡望榜”,可见她不是一般的家族。
郫县何氏家族在何姓七大郡望中名气或许不如其他何氏家族,但是,在全国的何氏家族中,郫县何氏是第一个诞生宰相的家族,西汉大司空何武就是何姓的第一位宰相,比陈郡何氏、庐江何氏所出的宰相还要早。
何武(约公元前73—公元3),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人,西汉大臣。早年学习《易经》,后历任县令、谏大夫、扬州刺史、丞相司直、清河郡太守、兖州刺史、司隶校尉、京兆尹、楚国内史、廷尉等。公元前8年,任御史大夫。汉成帝想修建大学,开三公馆,就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何武改任大司空(副宰相职),被封为汜乡侯,食邑一千户。元始3年,王莽篡位时,何武因被诬陷而自杀身亡,谥号剌侯。
何武居官清正、秉公执法、善于断案,还是最早提出“大司空、大司马、丞相”三公分权制衡国家政治制度的人。可以说何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的先驱人物之一。东汉班固在《汉书》中为何武立传。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赞何武“进贤为国,稽考典型”。宋仁宗赵祯时代,益州牧宋祁修建文翁祠堂,请人画了四川9个先贤的画像挂在祠堂里,何武是其中之一。
何武是郫县何氏家族的奠基者。据《汉书•何武传》记载,“何武兄弟五人,都担任郡吏,郡县之人都敬畏他们。”从西汉到晋代,郫县何氏家族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
何霸:字翁君,何武的兄长。历官郡户曹,至属国中郎将,出益州。《华阳国志》赞曰:“翁君美秀,牧后寤机。”
何显,何武弟,官至颍川太守。
何况,何武子。何武自杀,震惊朝野。众人多有认为何武冤枉,这对王莽极为不利,王莽便权让一手,让何武儿子何况嗣为汜乡侯,改封已死的何武为刺侯。后王莽篡位,又将何况贬为庶人。
何宗,字彦英,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蜀郡郫县人。何武后人(有人认为不确定),活跃于东汉末年至蜀汉初期。何宗少时拜广汉人任安为师,学习《诗》、《书》、《礼》、《易》。精通图谶、天文推步之术。原属刘璋,为犍为太守,刘备定蜀后为从事祭酒,曾劝刘备称帝,刘备登基后,升迁何宗为大鸿胪。建兴中,卒于官。有一子何双。
何双,字汉偶,何宗子。滑稽谈笑,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为双柏长。早卒。
何祗,字君肃,蜀郡郫人,三国时蜀汉官吏。何宗族人(有人认为不确定)。历官广汉、犍为太守。
何包,字休扬,汉末晋初蜀郡郫人。何显后人。察举秀才、孝廉皆不行,除琅琊王中尉,不就。生五子皆知名。
何攀,字惠兴,晋朝蜀郡郫县人。何包子。为官清廉公平,尊儒爱才。历任州主簿、别驾、廷尉、散骑侍郎、西城侯、扬州刺史、大司农。后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辞不就。卒于洛阳,五十八岁。追赠司农印绶,谥“桓公”。
何逢,何攀弟,平乡侯。
何璋,何攀子,继承何攀爵位,有父亲作风。
何逵,何攀兄子,关中侯。
何随(约213―284),字季业,蜀郡郫人。何武后人。何随治《韩诗》、《欧阳尚书》,研精文纬,通星历,郡里任他为功曹,州里征辟他为别驾从事,升为光禄郎中主事,后外放任安汉令。(《华阳国志》卷十一)
何观,字巨忠,西晋初期大臣。何随子。少传家业,研精文纬,为官清公淑慎,知名州里。蜀亡,与父归隐。后晋举荐他为孝廉,历任西都、南安令,平西长史。太安二年(303),义阳蛮张昌作乱荆州,从党西上,郡守无不望风降下,至江阳。平西将军罗尚上表拜何观为安远护军,讨贼,平殄。以功封巴郡太守。时朝议欲以观为宁州刺史,年七十一卒官。
何游,何随子,何观弟,仕晋,官至益州治中从事。
何武家族的后人或许还有许多,由于史料所限,所列不全。我们期待挖掘更多的何武后人史料。
郫县何氏,除了何武家族外,东汉时期还出了一个以经学造诣著称何英家族,隋唐时期出了“大国工匠”何稠家族。(2017-4-30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