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歲名滿天下反受抑制打壓,30歲大權在握仍屢屢受挫:夏侯玄出身名門,浮華交會大權在握,屢遭挫折慷慨就義,從容受刑結語

作者:格物小書齋

明代大學者顧炎武曾總結“清談誤國”。說起“清談”,不得不追溯到魏晉時期流行的崇尚虛無、空談名理的風氣。而我們今天要談的夏侯玄,就是魏晉時期一個典型的“清談”代表人物,玄學領袖。

夏侯玄出身名門,甚至可以說,跟曹操身上流的是同一個祖宗的血脈。裴松之在《三國志》注釋裡說,“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太監,曹騰從夏侯氏那裡領養了一個孩子,名為曹嵩,就是曹操的父親。後來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建功立業時,一直為他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淵等一批夏侯氏兄弟,曹氏和夏侯氏還有一直互相通婚的習慣,關系極為密切。

夏侯玄自小聰明,才華橫溢,被譽為“四聰”之一。20歲時,夏侯玄就繼承了父親夏侯尚的爵位,還被任命為黃門侍郎,成為皇帝的身邊人,可以說他從投胎開始,就赢在了起跑線上。

20歲名滿天下反受抑制打壓,30歲大權在握仍屢屢受挫:夏侯玄出身名門,浮華交會大權在握,屢遭挫折慷慨就義,從容受刑結語

浮華少年夏侯玄

正如今天的富二代官二代喜歡搞派對一樣,當時,夏侯玄也熱衷于參加各種派對,一起組織派對的何晏、鄧飏等人,都是像他這樣出身名門的青年公子,何晏是東漢末年大将軍何進的孫子,父親早死,後來其母親被曹操納為妾,是曹操的養子,鄧飏是東漢名将鄧禹的後代。

夏侯玄、何晏、鄧飏可以說是鐵三角,三個都是出身将門之後,都喜歡坐而論道,連《三國志》都把他們放在一個目錄底下。雖然他們出身将門,可是到了他們這一代,将門虎風已經蕩然無存,開始玩起文藝浮華風。他們搞聚會可不單純是吃吃喝喝,還喜歡說說笑笑,清談名理。

何晏創造了一個著名的“貴無論”,“為民所譽,則有名者也;無譽,無名者也。若夫聖人,名無名,譽無譽,謂無名為道,無譽為大。”夏侯玄經常挂在嘴邊的,也是“天地以自然運,聖人以自然用”這一類“不明覺厲”的言論。

何晏、夏侯玄高深的理論水準和名士風範,吸引了大量曹氏貴戚子弟,夏侯玄組織起來的“名士圈”成為了曹魏功臣後裔互相交遊的重要網絡,包括當時還未入仕的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都參與其中,曆史上稱這類派對為“浮華交會”。

如果僅僅是談談哲學問題也就罷了,但在“浮華交會”中,他們還進行品評人物,由于他們宗族和父輩的強大影響力,看似“小圈子”的活動,實質上形成了一定的輿論導向,影響着對各地人物的評定和對官吏的選拔,觸動了“皇權”的奶酪。

出身名門,才華出衆,影響巨大,年輕的夏侯玄是有些飄飄然了,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一次,夏侯玄跟皇後的弟弟毛曾同坐,由于毛曾出身微薄,夏侯玄以跟毛曾同坐為恥,甚至把不高興都寫在了臉上。即便夏侯家和曹家淵源極深,也不能這樣擺譜啊。就這樣,年輕的夏侯玄得罪了皇後,也得罪了魏明帝,加上夏侯玄喜歡搞浮華交會這種非組織行為,讓魏明帝深感厭惡。于是魏明帝将夏侯玄貶為羽林監,并多次下令禁止浮華交會。名滿天下的夏侯玄,終魏明帝一朝,就再也沒得到重用了。

夏侯玄的命運在他30歲這一年發生了轉折,這一年,魏明帝駕崩,少帝曹芳即位,由夏侯玄的鐵杆“老表”曹爽輔政,一朝天子一朝臣,夏侯玄迎來了他事業的春天,擔任中護軍的重要職務。“浮華少年”何晏等人也一同走上了前台,他們一起從品頭論足的“鍵盤俠”轉身變為大權在握的“操盤手”。

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十而立的夏侯玄志得意滿,深入參與對内對外的兩項大動作。

内政推行“正始改制”。

“正始”是魏少帝曹芳的年号,夏侯玄主導的“正始改制”的措施包括一是改革選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當時由決定選官的是三股力量,台閣、中正、官長,台閣代表中央吏部,官長代表地方勢力,中正代表世家大族,夏侯玄想通過改革打壓世家大族“中正”的話語權,提高中央吏部“台閣”的權威。二是改革奢侈服制,提倡樸素簡約的風氣。三是改革行政機構,将州郡縣三級地方行政機構,壓縮為州縣兩級,減掉郡一級,省去約萬名官僚的職務,節約政府開支,提高行政效率。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時還是太傅的司馬懿一句話就輕飄飄地将這些改革措施扼殺在搖籃中,“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恐此三事,當待賢能然後了耳。”

夏侯玄的“正始改制”充滿了理想主義,改革選官制度和行政機構,都是傷筋動骨的大動作,改革選官制度動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減少行政層級,更是大大觸動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更要命的,正如司馬懿所說,“待賢能然後了耳”。夏侯玄他們這一批走上前台的浮華少年,都是沒有實際行政經驗和能力的人,任吏部尚書的何晏,更加是任性妄為、仗勢欺人、A錢腐敗、不得人心。何晏、鄧飏、丁谧被稱為曹爽的“三狗”,經常亂咬人,名聲極差。改革無法推行,不了了之。

外戰推出“駱谷之役”。

當時,曹爽雖然把持朝政,但沒打過什麼仗,不像司馬懿,常年征戰,在軍隊内部聲望極高。曹爽為了彌補這個缺陷,任夏侯玄為征西将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軍事,準備大幹一場,發起伐蜀之役,增強曹爽勢力的名望。

在駱谷之役中,司馬昭為正,夏侯玄為副,帶領曹魏十萬大軍,從駱谷進攻蜀國,當時蜀國守軍隻有3萬,而且分散在各處,強弱懸殊。但蜀軍據有地勢之利,提前據守要塞興勢,夏侯玄本身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被人堵住去路也沒有應對之策,底下的很多将領也是司馬懿一方的親信不聽号令,夏侯玄駕馭不了,毫無應對之策。

駱谷之役,倉促發起,虎頭蛇尾,夏侯玄浩浩蕩蕩地帶領十萬人馬進攻,三個月寸土未進,損兵折将,“時人譏之”。

雖然夏侯玄實際能力不行,但直到人生最後的時刻,倒也沒有失去名士的風采。

駱谷之役後,夏侯玄繼續都督雍州、涼州軍事,鎮守邊疆。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利用曹爽兄弟祭拜高平陵的時機,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等被司馬懿誅殺,被貼上曹爽勢力标簽的夏侯玄和夏侯霸一同被召回,夏侯霸知道回去九死一生,準備逃往蜀國,夏侯玄斷然拒絕,“吾豈苟存自客于寇虜乎?”

夏侯玄對魏國還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雖然知道自己回去以後處境不妙,但還是以國家大局為重,毅然回到魏國。司馬懿念在和夏侯玄的舊交情,沒有立刻殺了他,讓夏侯玄先後擔任大鴻胪、太常等閑職,但司馬懿死後,司馬師上台,就夏侯玄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嘉平六年,夏侯玄牽扯進一次企圖殺害司馬師的陰謀政變中,被司馬師殺害,《三國志》記載,“玄格量弘濟,臨斬東市,顔色不變,舉動自若,時年四十六。”

20歲名滿天下反受抑制打壓,30歲大權在握仍屢屢受挫:夏侯玄出身名門,浮華交會大權在握,屢遭挫折慷慨就義,從容受刑結語

比起何晏等人臨死前卑躬屈膝的表現,夏侯玄倒也不失名士風采。作“浮華少年”容易,以貴戚身份坐而論道,品頭論足,展現風采,是何等快意之事。但真正躬身入局後,考驗的不是理論水準,而是實際能力。夏侯玄在曹爽這一邊,在占據大好形勢的局面下,有十年的時間去作改變而沒有做到,隻能說是名望雖高、能力不足了,正如《三國志》評價“玄以規格局度,世稱其名,然與曹爽中外缱绻;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緻良才。舉茲以論,焉能免之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