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朱見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祁鎮是明宣宗朱膽基的兒子,朱膽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朱棣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兒子,是以算下來,明孝宗朱祐樘應該是大明第八代皇帝了,其間還有兩個朱家人坐過皇位,一是朱元璋的皇太孫即太子朱标的兒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二是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因英宗親征瓦刺被俘而代替哥哥做了皇帝在位八年。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後南征北戰蕩平天下建立大明皇朝,再後成祖朱棣改革圖新為大明江山打下堅實基礎,再到仁、宣之治,可謂大明鼎盛時期。可到了英宗正統年,形勢卻是急轉直下。宣德十年,明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英宗。同年,太監王振入掌司禮監,招權納賄,開啟了明代宦官的亂政。正統七年,太皇太後病亡,王振更加專權。同年,廣西大藤峽地區瑤丶壯民起義。正統十二年,福建礦工起義。正統十三年,湖廣、貴州苗民起義。正統十四年,漠北也先率瓦刺兵襲擊大同,王振挾英宗親征,于土木堡被俘。後英宗弟朱祁钰監國、即帝位,改元景泰。十月,也先率兵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率軍民掋抗,保住北京城。景泰元年,瓦刺軍再敗,奇貨已無可居,隻好送英宗還北京,居南宮。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貞發奪門之變,迎英宗複位,改元天順;同年,于謙被殺。天順二年,石亨謀反,敗,斬于市。天順五年,太監曹吉祥及其嗣子曹欽謀反,被鎮。之前,大學士李賢嘗對英宗說,曹、石輩不過想借陛下之名圖富貴,無保社稷之念。李賢又嘗曰:自古治朝,未有不開言路者。唯奸邪之臣,惡其攻己,必欲塞之,以肆其非。帝聞,漸感于謙蒙冤,始惡石亨等人。天順八年,英宗死,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改元成化。成化元年,湖北襄陽流民起義、大藤峽瑤民起義,後均被鎮壓。成化六年,襄陽流民再度起義。九年,蒙古鞑靼擾邊……自英宗正統至憲宗成化,大明皇朝可謂危如累卵,幾欲崩潰。
成化二十三年,憲宗病死,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是為孝宗,改元弘治。孝宗一上台,就把原先朝庭寵信的僧人、道士及專搞迷信活動的妖人該發佩的發佩,該殺的殺掉,又把之前為官不正,專事阿谀拍馬的官員斥責的斥責,革職的革職。同時,召兵部尚書王恕為吏部尚書。王恕以前在家鄉時就很有威望,他無論到什麼地方做官,總是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把錯誤的政策都能改正過來,是以孝宗很看重他。王恕到了京城,有一個叫鄒智的官員對他說,以前,大臣因為難以見到君王,是以事事得過且過,做天和尚撞天鐘,現在,你應該去求見皇帝陛下,向他痛陳時政之弊,這樣也許對過去的失誤有所補救。王恕很贊同鄒智的建議,果真這樣做了。弘治元年十一月,憲宗時的大學士萬安被撤職。萬安早在憲宗時期,通過萬貴妃的關系,推薦了一個叫繼曉的江湖術士進到宮中,很是讨得憲宗的歡心,後來又和一個叫李孜牧的妖道相勾結,表裡為奸,搞得宮中烏煙瘴氣。對于萬安的這些惡迹,孝宗早在做太子時,就已經獲知,後來孝宗做了皇帝,在宮裡發現一個密盒,打開一看,全是什麼春宮大力丸呀之類的秘方,還寫着臣萬安進獻。于是孝宗拿了密盒到萬安的跟前,對他說,難道這就是一個大臣所應該做的嗎?萬安吓得冷汗直冒,一句話也說不出。不久,萬安就被罷免。孝宗在罷免佞臣的同時,還提撥有能力的人。有一個叫丘濬的禮部右侍郎潛心寫了一本書,叫《大學衍義補》,就是把《大學衍義》所缺的部分給補齊了。丘濬翻遍了所有的經、傳、子、史等書籍,考據論述了其中有關治國平天下的内容,并且分門類集,孝宗看了非常高興,指令禮部刊印發行,同時提撥丘濬為禮部尚書。
弘治元年正月,孝宗又招南京的兵部尚書馬文升到京師任左都禦使。因為孝宗當初在東宮做太子時,就已經獲知馬文升是個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人。左都禦使是個什麼官?有多大呢?類似于今天的中紀委書記,雖然官銜隻是從一品,沒有一品高,但卻是撐實權的主呀。封建社會,一般撐實權的都是從一品,或者二、三品,一品一般來說都是王公貴族,官銜高是高,卻沒什麼實權,隻是顯貴而已,鄰着高工資,平時遛遛鳥看看戲,并沒有什麼具體的工作。類似于中紀委的左都禦使,這下大家應該知道是個什麼樣的官了吧!那就是,專門監察大大小小的官員,看你們是不是公正廉潔呀,有沒有貪髒枉法呀。是以,能讓皇上任為左都街使的人,肯定是一個能讓人信得過,且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人了。馬文升到京師做了左都禦使,果然工作更加勤勤懇懇,奮力效命,并且看到皇上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也不怕犯上敢于直言。有一次,孝宗剛參加完一個什麼耕田禮,應該是累了,但是又很高興,便招待大臣們吃飯喝酒,席間還安排了歌舞耍雜伎等,看到興緻時可能酒又喝得多了一點,是以孝宗一時忘了自己身份,說了一些粗口話,馬文升在一旁聽了,立刻闆着臉對孝宗說:我聽說新登基的天子應該知道貧下中農的艱難困苦,可是皇上你怎麼能搞這些粗俗亂七八糟的事呢?孝宗一聽,不但沒有發怒,還吧那些歌舞雜耍給喝退了。瞧瞧,孝宗就是這樣一個好脾氣的皇帝,再說人家皇帝不過是看看跳舞,看看耍點雜伎,大家工作都累了嘛,放松放松一下嘛,又不是聲色犬馬,荒淫無度,完全沒有必要那麼認真嘛,要是換成其他皇帝,馬文升就算有5個腦袋,恐怕也不夠砍呀!馬文升後來又上了一道奏折,裡面例舉了十五件事,希望孝宗能夠重視。奏折說:必須選舉廉潔有才能的人擔任監察刑法之官;禁止侵占公物和懲罰貪官污吏;要選鐵面無私的人來撐管刑部量刑判案;要申明立法來管理國家;疊擇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地方官以鞏固國家的基根,并且還要時常考核是否合格;嚴禁奢侈浪費以緩解人民負擔;加強軍備建設以抵禦外侮等等共十五條。史部尚書王恕也曾當面對孝宗說:自正統以來,皇帝每天隻上朝一次,大臣們進來,很多時候往往隻是打個照面就退朝了,即使皇帝再聰明,又怎麼能把天下事都察明清楚呢?獲知的事情往往隻是通過身邊的宦官太監,而這些人和大臣又相見不多,怎麼知道誰賢明誰奸佞?不過是聽風就是雨,或者是按照個人好惡來判斷。皇帝陛下你想要知道真情呀,除了每日上朝外,你還需要再找一個地方專門來宣招大臣,問問他們如何來治道,或者讓他們就某事專門發表看法,這樣不但能知道誰賢明,論才任用,還能從他們那裡受到啟發,這樣皇帝你也才會變得更高明呀!孝宗看了馬文升的十五條聽了王恕的話後非常高興,并且完全采納他們的意見,指令官員們立刻逐條施行,也果真按照王恕所說的那樣去做。
弘治三年三月,宮廷内有宦官請求建鷹坊、牧馬場,要戶部撥地一千頃。戶部尚書李敏說,鷹坊、牧馬場有二百頃就夠了,怎麼要那麼多土地?那可都是民田呀,怎麼可以奪民耕地來做飛走的場所,農民還要不要活呀。最後,孝宗聽從了李敏的勸谏。十一月,孝宗又招大臣商議時政的得失,吏部侍郎彭韶、禮部尚書耿裕、左侍郎仉嶽等分别進言認為:一定要整頓宮廷内宦官,任用官員要慎重,要重視發展農業生産,切實減輕苛捐雜稅,還要把節儉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停止對皇宮的特供,減少不必要的工程等等。孝宗勻一一采納。
弘治五年三月,保定都禦使兼巡撫史琳上奏說,有宦官的家人假借宮廷供應的名義奪占百姓田園,孝宗下诏立刻退還,并嚴懲了侵奪者。十年八月,太皇太後的外戚張氏本來就有原先朝庭賜給的四百頃土地,後來又想吞并周邊上千頃民田,還要每畝加增兩分的稅銀。戶部尚書周經認為,這太瘋狂了,并且連續上書四次。最後,孝宗下令,凡侵奪民田者,不管是誰,地位多高,一律判罪。自此,貴戚們稍有收斂,不敢再瘋狂奪占民田。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重,召劉健、李東陽等十餘人為顧命大臣,說:東宮雖聰明,但年幼,好玩樂,諸先生宜輔之以正道。次日,孝宗死。
明弘治期間,孝宗勵精圖治,又兼有衆多德才兼備的大臣竭誠輔佐,是以在這将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相對穩定,民族和睦,是以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大明皇朝的中興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