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前後為57位将軍授予上将。
在授銜的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上将初選時,遠不止57位上将。其中,一些中将也曾經在上将名單之中,他們是誰?

這些人有郭化若、莫文骅、李天煥、廖漢生、程世才。
郭化若,1931年擔一方面軍代參謀長,因毛主席暫時離開紅軍上司崗位,他也遭到排擠。1932年因“托派”帽子,長達6年遇冷。他真正到作戰部隊工作,是在1946年。
在華東野戰軍中,他與虎将王必成搭檔,指揮參與諸多戰役,立下諸多戰功。當部隊組建野戰兵團時,他晉升為兵團政委。
從戰績看,他從1932年到1947年華東野戰軍之前的15年中,一直在後方工作,戰場戰績隻有短短兩年多。
莫文骅,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革命道路,在軍隊擅長做政治工作。被派往紅軍大學、抗大擔任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調任到留守兵團當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他随南下部隊作戰,中途被調到東北。他在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當軍區撤銷後,1947年被派往4縱擔任政委。塔山阻擊戰時,他展開政治動員工作,與司令員吳克華在基本指揮部指揮作戰。
1949年,部隊組建兵團,他調任14兵團政委。14兵團南下時,中央調劉亞樓當空軍司令員,他又被派往13兵團擔任政委,解放老家廣西。
說起他的革命履曆,功勞大于戰績,他十多年沒有上戰場,在戰場工作也就短暫三五年時間。
李天煥,名氣不大,資曆卻很深。紅軍時期,擔任過紅30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長期在晉察冀軍區負責具體的政治工作。1949年擔任20兵團政委,察綏、平津、太原等戰役。
廖漢生,很多将領來說,他參加紅軍有些晚,在1933年加入賀龍部隊之前一直在遊擊隊工作。因賀老總部隊缺乏幹部,他提拔很快,一年就升為師政委。抗戰和解放戰争一直在賀龍麾下,新中國成立時,他隻是1軍政委。
他在1952年評級時,被評為副兵團級,也是一個例外。評級一般是按新中國成立前的職務,他或許按照新中國成立後,擔任西北軍區副政委職務評級的。
程世才是紅四方面軍老資格,擔任過代軍長與李先念搭檔。抗戰時期,顯得很低調,擔任過抗大分校校長、中央黨校四部副主任等職。解放戰争時,他擔任南滿軍區司令員,職務非常高,後被調離一線遼西軍區司令員。
以上這5位,除廖漢生之外,都擔任過兵團級職務。他們為何沒有授予上将軍銜?戰績不足,像郭化若、莫文骅、李天煥、程世才,長期在後方工作,在作戰部隊工作時間短,而廖漢生資曆較淺。
授銜不僅是資曆、職務、品德,還有戰功。戰功是軍銜的基石,沒有戰功的将軍,怎麼能服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