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朱见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祁镇是明宣宗朱膽基的儿子,朱膽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所以算下来,明孝宗朱祐樘应该是大明第八代皇帝了,其间还有两个朱家人坐过皇位,一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即太子朱标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四年,二是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因英宗亲征瓦刺被俘而代替哥哥做了皇帝在位八年。

朱元璋以布衣出身,后南征北战荡平天下建立大明皇朝,再后成祖朱棣改革图新为大明江山打下坚实基础,再到仁、宣之治,可谓大明鼎盛时期。可到了英宗正统年,形势却是急转直下。宣德十年,明宣宗病死,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同年,太监王振入掌司礼监,招权纳贿,开启了明代宦官的乱政。正统七年,太皇太后病亡,王振更加专权。同年,广西大藤峡地区瑶丶壮民起义。正统十二年,福建矿工起义。正统十三年,湖广、贵州苗民起义。正统十四年,漠北也先率瓦刺兵袭击大同,王振挟英宗亲征,于土木堡被俘。后英宗弟朱祁钰监国、即帝位,改元景泰。十月,也先率兵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军民掋抗,保住北京城。景泰元年,瓦刺军再败,奇货已无可居,只好送英宗还北京,居南宫。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发夺门之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同年,于谦被杀。天顺二年,石亨谋反,败,斩于市。天顺五年,太监曹吉祥及其嗣子曹钦谋反,被镇。之前,大学士李贤尝对英宗说,曹、石辈不过想借陛下之名图富贵,无保社稷之念。李贤又尝曰:自古治朝,未有不开言路者。唯奸邪之臣,恶其攻己,必欲塞之,以肆其非。帝闻,渐感于谦蒙冤,始恶石亨等人。天顺八年,英宗死,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改元成化。成化元年,湖北襄阳流民起义、大藤峡瑶民起义,后均被镇压。成化六年,襄阳流民再度起义。九年,蒙古鞑靼扰边……自英宗正统至宪宗成化,大明皇朝可谓危如累卵,几欲崩溃。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病死,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是为孝宗,改元弘治。孝宗一上台,就把原先朝庭宠信的僧人、道士及专搞迷信活动的妖人该发佩的发佩,该杀的杀掉,又把之前为官不正,专事阿谀拍马的官员斥责的斥责,革职的革职。同时,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王恕以前在家乡时就很有威望,他无论到什么地方做官,总是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把错误的政策都能改正过来,所以孝宗很看重他。王恕到了京城,有一个叫邹智的官员对他说,以前,大臣因为难以见到君王,所以事事得过且过,做天和尚撞天钟,现在,你应该去求见皇帝陛下,向他痛陈时政之弊,这样也许对过去的失误有所补救。王恕很赞同邹智的建议,果真这样做了。弘治元年十一月,宪宗时的大学士万安被撤职。万安早在宪宗时期,通过万贵妃的关系,推荐了一个叫继晓的江湖术士进到宫中,很是讨得宪宗的欢心,后来又和一个叫李孜牧的妖道相勾结,表里为奸,搞得宫中乌烟瘴气。对于万安的这些恶迹,孝宗早在做太子时,就已经获知,后来孝宗做了皇帝,在宫里发现一个密盒,打开一看,全是什么春宫大力丸呀之类的秘方,还写着臣万安进献。于是孝宗拿了密盒到万安的跟前,对他说,难道这就是一个大臣所应该做的吗?万安吓得冷汗直冒,一句话也说不出。不久,万安就被罢免。孝宗在罢免佞臣的同时,还提拨有能力的人。有一个叫丘濬的礼部右侍郎潜心写了一本书,叫《大学衍义补》,就是把《大学衍义》所缺的部分给补齐了。丘濬翻遍了所有的经、传、子、史等书籍,考据论述了其中有关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并且分门类集,孝宗看了非常高兴,命令礼部刊印发行,同时提拨丘濬为礼部尚书。
弘治元年正月,孝宗又招南京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到京师任左都御使。因为孝宗当初在东宫做太子时,就已经获知马文升是个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人。左都御使是个什么官?有多大呢?类似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虽然官衔只是从一品,没有一品高,但却是撑实权的主呀。封建社会,一般撑实权的都是从一品,或者二、三品,一品一般来说都是王公贵族,官衔高是高,却没什么实权,只是显贵而已,邻着高工资,平时遛遛鸟看看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类似于中纪委的左都御使,这下大家应该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官了吧!那就是,专门监察大大小小的官员,看你们是不是公正廉洁呀,有没有贪脏枉法呀。所以,能让皇上任为左都街使的人,肯定是一个能让人信得过,且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人了。马文升到京师做了左都御使,果然工作更加勤勤恳恳,奋力效命,并且看到皇上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也不怕犯上敢于直言。有一次,孝宗刚参加完一个什么耕田礼,应该是累了,但是又很高兴,便招待大臣们吃饭喝酒,席间还安排了歌舞耍杂伎等,看到兴致时可能酒又喝得多了一点,所以孝宗一时忘了自己身份,说了一些粗口话,马文升在一旁听了,立刻板着脸对孝宗说:我听说新登基的天子应该知道贫下中农的艰难困苦,可是皇上你怎么能搞这些粗俗乱七八糟的事呢?孝宗一听,不但没有发怒,还吧那些歌舞杂耍给喝退了。瞧瞧,孝宗就是这样一个好脾气的皇帝,再说人家皇帝不过是看看跳舞,看看耍点杂伎,大家工作都累了嘛,放松放松一下嘛,又不是声色犬马,荒淫无度,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嘛,要是换成其他皇帝,马文升就算有5个脑袋,恐怕也不够砍呀!马文升后来又上了一道奏折,里面例举了十五件事,希望孝宗能够重视。奏折说:必须选举廉洁有才能的人担任监察刑法之官;禁止侵占公物和惩罚贪官污吏;要选铁面无私的人来撑管刑部量刑判案;要申明立法来管理国家;迭择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地方官以巩固国家的基根,并且还要时常考核是否合格;严禁奢侈浪费以缓解人民负担;加强军备建设以抵御外侮等等共十五条。史部尚书王恕也曾当面对孝宗说:自正统以来,皇帝每天只上朝一次,大臣们进来,很多时候往往只是打个照面就退朝了,即使皇帝再聪明,又怎么能把天下事都察明清楚呢?获知的事情往往只是通过身边的宦官太监,而这些人和大臣又相见不多,怎么知道谁贤明谁奸佞?不过是听风就是雨,或者是按照个人好恶来判断。皇帝陛下你想要知道真情呀,除了每日上朝外,你还需要再找一个地方专门来宣招大臣,问问他们如何来治道,或者让他们就某事专门发表看法,这样不但能知道谁贤明,论才任用,还能从他们那里受到启发,这样皇帝你也才会变得更高明呀!孝宗看了马文升的十五条听了王恕的话后非常高兴,并且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命令官员们立刻逐条施行,也果真按照王恕所说的那样去做。
弘治三年三月,宫廷内有宦官请求建鹰坊、牧马场,要户部拨地一千顷。户部尚书李敏说,鹰坊、牧马场有二百顷就够了,怎么要那么多土地?那可都是民田呀,怎么可以夺民耕地来做飞走的场所,农民还要不要活呀。最后,孝宗听从了李敏的劝谏。十一月,孝宗又招大臣商议时政的得失,吏部侍郎彭韶、礼部尚书耿裕、左侍郎仉岳等分别进言认为:一定要整顿宫廷内宦官,任用官员要慎重,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切实减轻苛捐杂税,还要把节俭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停止对皇宫的特供,减少不必要的工程等等。孝宗匀一一采纳。
弘治五年三月,保定都御使兼巡抚史琳上奏说,有宦官的家人假借宫廷供应的名义夺占百姓田园,孝宗下诏立刻退还,并严惩了侵夺者。十年八月,太皇太后的外戚张氏本来就有原先朝庭赐给的四百顷土地,后来又想吞并周边上千顷民田,还要每亩加增两分的税银。户部尚书周经认为,这太疯狂了,并且连续上书四次。最后,孝宗下令,凡侵夺民田者,不管是谁,地位多高,一律判罪。自此,贵戚们稍有收敛,不敢再疯狂夺占民田。
弘治十八年,孝宗病重,召刘健、李东阳等十余人为顾命大臣,说:东宫虽聪明,但年幼,好玩乐,诸先生宜辅之以正道。次日,孝宗死。
明弘治期间,孝宗励精图治,又兼有众多德才兼备的大臣竭诚辅佐,所以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和睦,因此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大明皇朝的中兴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