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作者:聞是文化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銘文釋文:

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戰國

新郪虎符,戰國晚期。通長8.8厘米、前較至耳尖高3厘米、後腳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鑄,伏虎形,前後腳平蹲,頭前伸,耳上豎,尾上卷。銘文字數,體有錯銀銘文39字(其中合文1)。現為法國巴黎陳氏所收藏。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王國維:秦新郪虎符跋

新郪虎符,文四行,錯金書雲: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無會符行殹。羅叔言參事得其影本,臨以寄餘。其文甲作,兵作,在作,與秦陽陵符同;凡作,與散氏盤同;敢作,也作殹,與詛楚文同;餘字皆同小篆。餘謂此秦符也。新郪本魏地,《魏策》,蘇秦說魏王:大王之國,南有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至安釐王時尚為魏有。《史記·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四十一年),秦拔我郪丘。

應劭以為即新郪。然郪丘,《秦本紀》作刑丘,《六國表》作廪丘。《秦本紀》言:是年攻魏,取邢丘、懷。邢丘與懷二地相接,自當以邢丘為長。其後公子無忌說魏玉雲: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是彼時葉陽、昆陽屬秦,舞陽屬魏。新郪在舞陽之東,其中間又隔以楚之陳邑;時楚正都陳,秦不能越魏、楚地而東取新郪,明矣。至昭王五十四年,楚徙巨陽;始皇五年,又徙壽春,新郪入秦當在此前後。然則此符當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間物也。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羅振玉臨《新郪虎符》

光緒末年,山東濰縣文物商範壽軒在山東某渡口準備渡河時,看岸上有幾個孩子玩耍,其中一個孩子用繩子系着一個金屬玩意兒在地上拖拉着跑在前邊,後邊幾個孩子追逐着,愉快地叫喊着。那個拖拉的玩意兒磨地聲格外清脆。這引起了範壽軒的注意,他追過去撿起那個“玩意兒”一看,是個銅制的東西,沾滿了泥土和鏽迹,分量不輕。于是他給拉了孩子們一些錢買過來。拿到家裡,經過加工修理之後得知,這就是我國第一個被發現的虎符。

新郪遺址位于安徽太和縣趙廟鎮東北3公裡處的城坑子村,當地人稱前城孜。據《太和縣志》載:“新郪故城遺址在今縣城北30公裡張閣鄉,俗稱宋王城。戰國時為魏地,蘇秦說魏襄王 南有新郪 ,晉以後曾在此置宋縣”。現東城牆及護城河依稀可見。

《新郪虎符》的内容,就是一個指令,文詞精煉燦然,更簡短者則如傳國玉玺的“受命于天,即壽永昌”,展現了漢字音形意特點,傳達了中國文化中 “天命”的觀點。因為是“兵符”,筆道圓融穩重,結體對稱肅穆,風格凝重莊嚴。每行十字左右,排列整饬而緊密,凜然生威。其顯著特點是方圓并用,但極少出現在同一字形中,而是某字極圓而另一相同字極方整,既有對比亦存呼應,形成有機“序列”。若與石鼓文或小篆對比,文字演變的軌迹一目了然。

從原作的“工穩”到臨作的“工穩”,彼此已然不同,虎符文字氣象莊嚴,羅振玉臨作氣質儒雅,并不拘于原貌,最明顯的是開篇“甲”字,就沒有完全模拟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原器中的同字,如“甲、符、十、會、王”等,幾乎沒有變化,如同工藝複制,而在臨作中,凡是相同字都有細微變化。從原器的缜密到臨作的舒朗,可見金石味和書卷氣的差别。這靈機一動的自然變化,即從匠人之美轉變為文人之美。

篆書的繼承和發揚須充分考慮到篆法規律。篆書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存在一些“異化”甚至“草化”現象,然而,曆代延續和發展的“正脈”則始終注重“法度”。是以到了清代,真正能開創引領一代新風的隻能是鄧石如,而非趙宧光、傅山和楊法等人,由此可以聯想到,當下篆書存在的筆法粗糙化,盲目摻雜行草和魏碑等筆法的問題。從曆史角度看,當下和未來也要按照既定規律來繼承和弘揚。

毋庸置疑,篆法出新的難度遠大于行草書。因為行草書是動态的,結合點會很多,篆書則是靜态的,且體系複雜,不僅有甲骨、金文,也有秦篆、漢篆等分類。

羅振玉成功的關鍵在于有一定的“作品意識”。在臨摹中,必須有意識地培養這一點,這不啻培養了對于書法能夠保持最大興趣的必然路徑,進而實作從臨摹向創作的過渡。作品意識是經典意識,非功利意識。很多習慣是通過臨摹來培養。臨摹時若過于随便,隻能算是抄帖,應着重建立一種“整體意識”,堅持長期的正規訓練,養成整體把握的習慣,做到有的放矢。古人是沒有創作和作品等類似概念的,就是書寫,這種“書寫”的最高層次是對理性的追求,包括哲理性、倫理性、藝術性。雖說藝術不是哲學,也不是某種說教,本質卻是哲學的延伸。

羅振玉(1866-1940),書法善篆、隸、楷、行,是甲骨文入書第一人。著有《高昌壁畫精華》、《殷墟書契》等。

《墨緣》小貼士

1、篆書在所有書體中,最為嚴謹。臨摹時盡量避免“大寫意”。

2、臨摹之前,多讀帖,将字形和筆順默記于心,做到意在筆先。

3、有人主張臨摹時應推測鑄造前的筆迹,以“還其本來面目”,其實不必。臨摹金文就是要用筆墨來表現出金石味:一是寫出金屬氣。金文沒有石氣,隻有金氣,這是重要特征,離開這一點,金文無從談起。在銘文澆鑄過程中,經過來回倒模,筆畫較粗糙,交叉處肥厚。這是金文獨有的;二是追求風化鏽蝕感,斑駁蒼茫、奇古肆意。

4、臨摹此工穩類篆書,以狼毫配濃墨,凸顯筆畫勁健和精氣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