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玉教子有方,四個兒子福成、福葆、福苌、福頤的研究方向各有分工,分别主攻“西夏學”、“敦煌學”、“甲骨文”、“古印玺”,且在各自領域都有不尋常的建樹。
羅福成是長子,字君美,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十二日出生于淮安羅家巷。他1904年到父親任校長的江蘇師範堂讀書,後來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1911年辛亥革命後,他旅居日本京都,随父專攻我國民族古文字,除精通日語外,還通曉已經消亡了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古文字,是中國西夏學的先驅。著作有《西夏譯蓮花經考釋》、《西夏國書類編》、《番漢合時掌中珠》等。1919年,他随父回國,定居天津,主持贻安堂書店,編輯、出版并銷售圖書。1928年,遷至遼甯旅順口。他一生潛心做學問,淡泊名利,不求仕進。日僞當局多次以高官厚祿引誘、相逼,他堅決不從。解放後,他擔任旅順博物館研究員,1957年被捕入獄,三年後出獄,不久含恨去世。1981年,大連市旅順口區法院重新審查他的案件,并宣布是冤案,決定為他平反昭雪。
羅繼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因為是長房長孫,羅振玉特别喜愛他,親自教他讀書認字。“膝前喜有讀書孫,清白家風望汝存”,這是羅振玉對他寄予的厚望。他從未進過學校,卻熟讀從《四書》、《五經》到《東華錄》等各種典籍,學貫文史,博涉多通,在衆多領域皆有建樹,尤其在文獻學和東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8歲時即協助祖父羅振玉作《朱笥河年譜》并刊行。26歲時寫成的《遼史校勘記》,以遼代墓志碑刻等核校遼史,奠定了學術地位,他曾在沈陽醫科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任教。1946年參加革命,任旅順市教育局一等科員,負責整理家中大雲書庫被洗劫後留下的十多萬冊藏書,并以祖母的名義捐獻給國家。後來又擔任沈陽博物館研究員,吉林大學曆史系教授。他與父親一樣把功名利祿看得很淡,他把自己的書房稱為“新四不齋”,意思是“不争獎”、“不參賽”、“不列名人錄”和“不受顧問虛銜”。羅繼祖去世後,家人根據其生前遺願,将他生前珍藏的五千餘冊圖書及部分生活用品無償捐贈給大連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