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教子有方,四个儿子福成、福葆、福苌、福颐的研究方向各有分工,分别主攻“西夏学”、“敦煌学”、“甲骨文”、“古印玺”,且在各自领域都有不寻常的建树。
罗福成是长子,字君美,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十二日出生于淮安罗家巷。他1904年到父亲任校长的江苏师范堂读书,后来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旅居日本京都,随父专攻我国民族古文字,除精通日语外,还通晓已经消亡了的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古文字,是中国西夏学的先驱。著作有《西夏译莲花经考释》、《西夏国书类编》、《番汉合时掌中珠》等。1919年,他随父回国,定居天津,主持贻安堂书店,编辑、出版并销售图书。1928年,迁至辽宁旅顺口。他一生潜心做学问,淡泊名利,不求仕进。日伪当局多次以高官厚禄引诱、相逼,他坚决不从。解放后,他担任旅顺博物馆研究员,1957年被捕入狱,三年后出狱,不久含恨去世。1981年,大连市旅顺口区法院重新审查他的案件,并宣布是冤案,决定为他平反昭雪。
罗继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因为是长房长孙,罗振玉特别喜爱他,亲自教他读书认字。“膝前喜有读书孙,清白家风望汝存”,这是罗振玉对他寄予的厚望。他从未进过学校,却熟读从《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各种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众多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8岁时即协助祖父罗振玉作《朱笥河年谱》并刊行。26岁时写成的《辽史校勘记》,以辽代墓志碑刻等核校辽史,奠定了学术地位,他曾在沈阳医科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任教。1946年参加革命,任旅顺市教育局一等科员,负责整理家中大云书库被洗劫后留下的十多万册藏书,并以祖母的名义捐献给国家。后来又担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与父亲一样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新四不斋”,意思是“不争奖”、“不参赛”、“不列名人录”和“不受顾问虚衔”。罗继祖去世后,家人根据其生前遗愿,将他生前珍藏的五千余册图书及部分生活用品无偿捐赠给大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