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汕方言詞語與《漢書》·形容詞篇·

作者:廖昊

■ 林倫倫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曆時20餘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并稱“前四史”。《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漢書》是東漢人的著作,其詞語不少現在的國語已經不用,但潮汕方言卻保留下來。道理很簡單,當潮人的祖先離開中原向東南移民時,把這些詞語帶出來了,并在向東南遷徙的路上一直保留至今。

這裡我們先介紹其中的若幹個形容詞。

犭+肖媟犭+肖嬻,潮音siao2-6 dig8-4 siao2-6 dog8,瘋瘋癫癫、沒個正經,也作“犭+肖媟嬻”,其實就是“犭+肖+媟嬻”。媟嬻,行為不端莊,喜歡耍弄小動作,逗人笑的意思。媟嬻,原義是亵狎、輕薄,如《漢書·枚臯傳》:“(枚臯)為頌賦,好媟戲,以故得媟黩貴幸。”顔師古注:“媟,狎也。”漢·荀悅《漢紀·成帝紀四》:“願陛下正君臣之義,黜群小媟黩之臣。”《說文·女部》:“媟,媟嬻也。”段玉裁注:“單言之曰媟,曰嬻,累言之曰媟嬻。”“媟”《廣韻》入聲薛韻“私列切”,與潮音現讀聲母不盡相合,但“媟”從碟(右邊)得聲,同個聲旁的字潮汕話多讀d-聲母,如“蝶碟諜牒”等,《廣韻》心母字在古漢語中常與端、透、定等相通,故潮汕話把“媟”讀為dig8 (直)乃是古讀。

犭+肖,潮音siao2(小),原義是狂犬(瘋狗)。狂犬潮汕話叫“犭+肖狗”,人發狂叫“浮犭+肖”,如:“伊許底在浮犭+肖,你勿睬伊(他正在發神經,你别理她)。”《玉篇·犬部》:“犭+肖,狂病也。”《廣韻》平聲宵韻:“犭+肖,狂也”,出《文字集略》。”相邀切。《集韻》平聲宵韻:“犭+肖,狂也。”思邀切。義與潮汕話合,但字書韻書皆為平聲字,潮汕話今讀上聲,略有不同,我懷疑是連讀變調而後影響到單字調發生的變化。

疲癃,人昏倦疲困,潮汕話叫“疲癃疲癃”,或者“戆癃戆癃”。潮諺雲:“戆癃戆癃,所食大碗公(諷刺人平時裝老實,關鍵時刻占盡便宜)。”《漢書·高帝紀》:“年老癃病,勿遣。”顔師古注:“癃,疲病也。”《資治通鑒·漢文帝前二年》:“臣聞山東吏布诏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胡三省注:“癃,病也,疲病也。”《廣韻》平聲東韻:“癃,病也。”力中切。音義皆與潮汕話合。

無能為,沒有足夠的能力,如:“我還無能為買新厝(我買不起新房子)。”《漢書·高帝紀》:“不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矣!”又,同書《晁錯傳》:“何以言其無能為也?”意義均與潮汕話相同。先秦已有此詞,如《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

心裡有氣,潮汕話叫“愊”,如:“你呾隻撮話,人聽了就愊(你說這些,人家一聽就生氣)。”心裡很生氣叫“愊過火”,脾氣火爆叫“生兇暴愊”。《漢書·陳湯傳》‘策慮愊億’ ,顔師古注:‘愊億,憤怒之貌。’”漢代的揚雄《方言》卷六:“愊,滿也”。又卷十三:“臆滿也。”晉·郭璞注:“氣滿也。”王念孫疏注:“《釋名》:‘臆,抑也。’抑,氣所塞也。是臆為滿也……”可見“愊”是心裡有氣、一肚子氣的意思,與潮汕話相合。

與“愊”相近的形容詞有“愊恻”,也寫作“偪側”,指心地狹隘,動辄生氣心焦,潮汕話謂之“偪側”。如:“伊輕輕囝就偪側(他動辄就心焦生氣)。”也作“偪偪側側”“偪七偪側”,偪側,原指狹窄、擁擠,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上林賦》:“滭弗宓汩,偪側泌瀄。”晉·郭璞注引司馬彪曰:“偪側,相逼也。” 唐杜甫《偪側行》:“偪側何偪側,我居巷南君巷北。”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遊廬山日記》:“四瞰層壁,陰森偪側。”“偪側”,原指空間狹窄、擁擠,引申為指人心的狹隘,若有所逼。

鮮,潮音cin1,衣物鮮麗,光鮮。如:“你隻副西裝鮮死(你這套西裝太漂亮了)。”

《漢書·廣州惠王越傳》:“衣服常鮮于我。” 顔師古注:“鮮,謂新華也。”後代一直沿用之,如三國·魏·曹植《名都篇》:“寶劍值千金,被服光且鮮。”唐·戴孚《廣異記 ·汝陰人》:“汝陰男子姓許,少孤,為人白皙,有姿調,好鮮衣良馬,遊騁無度。”唐·薛用弱《集異記·王維》:“岐王則出錦繡衣服,鮮華奇異,遣維衣之。”《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單符郎)隻安慰道:‘今日鮮衣美食,花朝月夕,夠你受用。”《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隻見行李十分華麗,跟随人役個個鮮衣大帽。”《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圖書滿案,鮮衣美食。”諸例均以“鮮”形容衣物,與潮汕話相同。

歊,潮音ho1,熱氣蒸騰,悶熱。如:“熱毒天時,雨落過後歊歊,愛出去着抹萬金油(大熱天的,雨下過後熱氣蒸騰,要出門去得擦點萬金油)。”《漢書》作者班固《東都賦》“吐金景兮歊浮雲”,李善注引《說文》:“氣上出貌。”

“歊”字也可用為動詞,指把水燒開後用蒸汽蒸,如:“撮粿着個伊歊燒了正好食。”(把粿蒸熱了才能吃)。《廣韻》一音“許嬌切”,一音“火酷切”,正好與潮音ho1/hoh4相吻合。

【來源:汕頭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