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面對死亡?

今天去了一趟醫院,看到了很多人,想到了很多事。

最近去醫院去的挺多,隔三差五要去,因為是周末,門診的有一些科室沒上班,我又去了一趟住院部,在那裡我看到了很多新的面孔,也還有以前認識的病友。

有的新确診的,家屬在門口抽愁眉苦臉,有得疑似病例還在門口神情若然,對自己的病情很堅定的笃定,自己絕不可能得這些病。有些病人因為知道自己的病情,是以總是把帽檐拉的很低,不想過多的與人交流,因為覺得自己得病很有羞恥感。我看到的絕大多數病友躺在床上,都是精神欠佳,目光空洞,面色蒼白,各種難受的面容和姿式。我想到了這裡的人,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思考死亡。病情輕一點的,可能就會面色輕松一些,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就算面色再輕松,也逃不過這個課題:如何面對死亡。

死亡誰都逃不過,可是不管是誰,就算已經80歲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不想面對這個課題,來這裡治病的人,都是想救自己一命,否則也不會來。是以,對他們來講,死亡是不得不面對的。

在面對之前,他們一定會想很多,比如治療的費用,治療所産生的痛苦,還有到死亡之前可能會經曆的痛苦,死亡之後會不會上天堂下地獄?還有自己愛的人和親人朋友會如何?等等,各種現實的問題和假設的問題。但是我也相信,還有更多的人會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打住,更執着于自己一定會治好,一定會沒事。死亡是他們不想面對的。

我又遇見了那個15歲的小女孩,她的情況我大概也知道,她是急性白血病的m2,治愈率50%左右,去年發現的,治了一輪8個療程之後,今年又複發了,并且第二個療程做的第五次,她的這個類型,如果是複發了那就要做骨髓移植了,很不幸的是她這種情況單靠化療已經沒辦法了,要是不做骨髓移植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我很同情她,因為跟她也很有緣分,經常能夠在住院的時候遇到,是以會經常找她的陪床家屬她的媽媽聊聊天,想要去安慰她媽媽,但是你會發現,安慰的話會顯得那麼的蒼白和無力。盡管是這樣,我還是會找他們聊一聊,聊這次化療感覺好不好?在醫院情況怎麼樣?在家裡情況怎麼樣?這次小女孩媽媽不在,是以是小女孩回答我。她很單純,沒有大人那麼複雜的思想,她直接就跟我說,我又複發了... 雖然簡簡單單幾句,我能夠感受到一個來自單純的小女孩對于死亡的無奈,她的聲音很稚嫩,面容很清純,我不知道她如何看待死亡,也有可能她比我們大人還要通透,她已經習慣面對了,也有可能她們家屬把她保護的很好,她一直有強烈的求生的動力。

像這個科室,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也有很多少年兒童的,中年人一部分,我想來到這裡的人,必定會思考這個問題吧!那天還有一個68歲的老人,在他确診之前,醫生把他妻子叫到辦公室去講那些會出現的情況時,她妻子在門口嚎啕大哭,看得出來,妻子對這位老人的依賴,兩位的感情之深。即使是到了花甲之年,他們對死亡離别的恐懼,也沒有因為年齡而變弱。

對死亡的恐懼,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去面對的課題,因為害怕死亡,我們會有很多的憂慮,思前顧後,想東想西,有些人會深陷泥潭,久久不能自拔,就會導緻得抑郁症。若是生病的人,還得抑郁症的話,那會很嚴重。是以,面對死亡這件事,是我們生病的人尤其需要看通的。若是能夠在生重大疾病的時候,他能夠像平常健康時一樣面對自己的生命,那麼我認為就是看透了。

對于我來講,我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期,就好像看透了,但是我也是反反複複的,就像自己的病情一樣,時好時壞。所幸的是,我的病情并不是很糟糕,比90%以上的都要好。

或許是自己還沒有真正的經曆過死亡,曾經也有過那麼幾次與死亡擦肩而過,但是我認為,就像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一樣, 死亡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恐怖,我們也不需要想死前和死後的事情,直到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刻,在即将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刻,我們隻是單純的在度過屬于我們的時光,在那個生與死的分界點很簡單就照我們以往一樣就好了。我覺得對于人來講,造成痛苦的,是我們在曾經活過的日子裡,有沒有去活出自己?有沒有對得起自己?又沒有把自己想做的都做了,都做到了?自己曾經擁有的感情,有沒有真心對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有沒有盡到?該享受到的人生又沒有真正的去享受?若是沒有遺憾,那麼,我們要跨過這一刻,也可以做到平和靜心。

是以不論何時,無論我們健康與否,我們都要認真的做自己,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沒有遺憾,盡情的享受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最好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