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死亡不是一個短暫的事件,而是每個生命在結束之前必須經曆的過程。在法醫學教材中,死亡分為三個時期,即瀕死、臨床死亡和生物死亡。死亡表現為血液循環的完全停止和呼吸和心跳等自然生命功能的完全停止。直到20世紀初,呼吸和心髒驟停一直被用作解釋死亡的标準。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醫療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死亡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例如,具有心肺功能的患者仍然有機會通過藥物,機器或器官移植生存。現代醫學中對人類死亡過程的深入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心跳停止時,大腦、肝髒和腎髒等器官不會立即死亡,隻要大腦功能保持完整,生命活動就可以恢複。腦死亡是指腦幹或腦幹上方的全部腦功能永久性喪失,使身體無法再作為一個整體運作。是以,醫學界現在把腦死亡作為判斷個體人類死亡的标準。

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曆的過程。當死亡來臨時,心髒跳動,血液慢慢凝固,腦細胞開始死亡,身體逐漸變得僵硬。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心理上對死亡的改變也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面對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悲觀,害怕失去生命和更好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則試圖逃避并拒絕讨論與死亡有關的所有話題(大多數癌症患者都是這種情況);其他人相對理性,當死亡不可避免時,他們可以客觀地對待,安排家庭,工作和背心。除患者外,直接處于中間并垂死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可能會經曆焦慮,失落和恐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如何面對它?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随着醫學的發展和進步,衰老和死亡在生命過程中的過程逐漸成為醫療幹預的課題,如何讓有限的生命擁有更高的品質,也屬于醫生"永不放棄"的技術追求之一。在生命的最後一站,往往有過度治療和治療不足。一方面,一些患者仍在接受創傷性治療,直到他們生命的最後一口氣,并遭受額外的痛苦:另一方面,一些患者遭受疼痛和不适,直到死亡沒有得到充分緩解。

患者的臨終期通常為10至14天(有時短至24小時)。現階段,患者應避免不适當的創傷性治療,醫生的工作已逐漸從"幫助患者康複"轉向以"減輕疼痛"為目标的臨終關懷。

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的道德定義是,死亡既不會加速,也不會延遲。安寧療護可以通過舒適護理、心理支援等方式減輕病人的痛苦,幫助他們正確了解和治療死亡。同時,患者有尊嚴,不後悔走過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安寧療護的具體定義,受區域文化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大。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受傳統孝道文化的影響,我國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與之相關的教育相對缺乏,從事臨終關懷的醫務人員短缺是阻礙臨終關懷發展的關鍵。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對安寧療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安寧療護逐漸受到社會關注,但醫院所能提供的安寧療護服務隻有0.7%左右,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逐漸認識到,死亡是生活方式,安寧療護是社會的進步,是生命的尊重和舒適。

目前,我國高度重視臨終關懷人員的培養,積極推行多種臨終關懷模式,如家庭一體社群模式、甯養院模式、"醫療與PPP模式"、"網際網路與臨終關懷"模式等,緻力于為患者提供更貼心的臨終保護。人們對待死亡的态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态度。從對死亡的恐懼,到對死亡的接受,再到對死亡的平靜面貌,這個過程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漸進過程。

摘自《科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