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出生開始就要開始面對兩個困境:人遲早會死去以及面對必會到來的死亡的精神痛苦。在生命中的大多數時刻,我們都會忽視這兩個問題,恍惚覺得死亡離瑣碎忙碌的日常生活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是以當某一個時刻,我們突然發現死亡已經不可避免地在幾年、幾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内即将降臨,震驚和恐懼席卷而來。短暫的永恒被宣布無效,人生進入倒計時。
困境已将我們逼至了懸崖邊緣。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們要如何死去?”
人們很難接受死亡,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的。為了痊愈,他們什麼都願意做。求生的本能壓倒了所謂“最後的審判”。他們不假思索,完全聽從醫生的安排。為什麼我沒有這種狂熱的求生欲望?是怕痛還是看透了治療的真相?

在《我選擇,有尊嚴地死去》書中,在現代的醫療體系中的大多數醫生成為了“開藥方的機器”,利用漫長的甚至是無效的藥物、化療、各種生命支援系統痛苦的延續癌症患者的生命。在很多應該受到質疑的昂貴化療及手術背後,是癌症患者會給醫藥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在認識到自身的病症已經是無法治愈之後,作者開始積極地四處尋求“安樂死”。但“安樂死”在世界上仍舊是充滿争議性的行為。作為一名癌症患者,她深刻地認識死亡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她希望自己不是在現代發達的醫療提供的生命維持系統中,痛苦的躺在病床上,失去尊嚴的苟延殘喘。她希望自己能夠安然的,沒有痛苦的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在四處奔波與疾病對抗的過程之中寫下了這本書。
醫學應該是為了減輕病人的痛苦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讓痛苦不堪的生命多活幾日。當一個隻能躺在病床上,滿身插滿醫療器械來維持生命的時候,活着也就失去了意義。自然的死亡,是順應倫理的一個選擇。醫學應該做的,是讓一個人盡可能以舒服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人類恐懼死亡。對于擺脫死亡的想法,我們可以從早期的宗教中就能看出。希臘文化時期形成的各種宗教信仰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他們經常教導人應該如何獲得救贖,免于一死。教徒接受教導,并且進行某些儀式,就可望獲得不朽的靈魂與永遠的生命。在過去醫療落後的時代,生死之事往往一個很小的疾病就能奪去無數人的生命。而在相較于過去來說,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生活環境不斷舒适的今天,我們更加難以面對死亡。或許我們能在閱讀本書後,思考一下我們該怎樣面對無法治愈的疾病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