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在甘肅省懸泉置遺址中,考古專家們用篩子篩出了一件重要的文物,它是一份帛書,并且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考古專家們通過細緻的研究,意外的還原了古人的真實生活狀态。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封出土的私人帛書内容又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1987年時,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接到上級指令,在甘肅省敦煌市安敦公路甜水井附近,展開了一項地毯式的考古發掘行動,并在行動之中發現一處龐大的漢代遺址,被稱為是“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至1990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正式對懸泉置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從中發掘出土文物逾30000多件,其中包括15000枚竹簡以及17650件各類實物,極大地豐富了大陸漢代文物資料研究寶庫。與此同時,懸泉置遺址地理位置獨特,正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以它也被中國、哈薩克斯坦與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考古發掘活動并非易事,考古專家們不僅需要掌握足夠的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耐心與責任感,否則很容易就會與珍貴文物失之交臂。在對懸泉置遺址文物進行發掘時,考古專家們利用最新的發掘技術,一點一點的對文物進行剝離,令原本埋于土中的珍貴對象重見天日。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懸泉置遺址共出土文物30000多件,每一件文物都需要進行人工清理,諸位考古專家們的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值得一提的是,當文物發掘工作告一段落後,所有埋葬過文物的土壤,也都會被集中收集在一起,進行一次強有力的篩查活動,文物界将其稱為是“篩土”。每一次考古活動中的篩土,都能有更新的發現,因為土中細小的物件,往往會被考古人員們忽視,而這些細小的物件,也許蘊藏着許多有用的資訊。果不其然,考古專家們在對懸泉置遺址土壤進行篩查時,意外地發現了一份折疊成小塊的帛書。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這份帛書為漢代時期常見的素帛,折疊方式為先橫二折再縱三折,由于其折疊程度太過緊密,導緻素帛上的字迹反印明顯。考古專家們利用先進手段,将這塊帛書小心翼翼地打開,發現其上字迹清晰規整,為隸書寫就。素帛上的文字,共有10行,每行字迹不等,多則44字,少則6字,隻有最後一行是草隸體書法。據專家稱,通過對該素帛上的文字解讀,可以清楚地發現,它是一封私人書信,是一位名字叫作“元”的邊戍士兵寫給好友“子方”的信。不過從其折疊情況與夾帶方式來看,這封信很可能并未到達目的地,而是在運送過程中丢失于懸泉置附近。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這封出土的私人信件,其中的内容究竟是什麼呢?信中主要闡述了三件事,下面我們來一一說明。

第一件事:“會元當從屯敦煌,乏沓(鞜),子方所知也。元不自外,願子方幸為元買沓(鞜)一兩,絹韋,長尺二寸;筆五枚,善者,元幸甚。錢請以便屬舍,不敢負。願子方幸留意,沓(鞜)欲得其厚可以步行者。子方知元數煩擾,難為沓(鞜)。幸甚!幸甚!”。大緻意思為:元表明了自己在敦煌從軍的身份,不能擅自離開自己的崗位,是以囑托子方幫自己購置一種名為“沓”的鞋子,因為敦煌本地不産這種鞋,并且還有長一尺二寸的絹匹以及五支毛筆。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第二件事原文:“呂子都願刻印,不敢報,不知元不肖,使元請子方,願子方幸為刻禦史七分印一,龜上,印曰:呂安之印。唯子方留意”。大緻意思是:元希望子方能夠自己刻一方龜印,該印為七寸見方的禦史印信,上刻文“呂安之印”。

第三件事原文:“郭營尉所寄錢二百買鞭者,願得其善鳴者,願留意”。翻譯過來是:元囑咐子方,不要忘記自己寄過去的200錢,這筆錢屬于“郭營尉”,想托他買一把“善鳴(響亮)”的鞭子。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子方很可能是一位底層的官吏,不僅能夠識字,而且還可以自由刻制印章。元本人則是一個熱心腸,在私人信件所寫的三件事中,朋友所托之事就占了兩件,的确令人稱道不已。

懸泉置遺址中,竟篩出一份帛書,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寫書信

漢代素帛私人信件的出土,反映了漢代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況,書信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太多的恭維之語,反而顯得言簡意赅,用詞淳樸,是研究出現實和漢代社會生活的絕佳原始資料。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封私人信件最終未能到達收信人的手中,寫信人的願望也是以落空,這不由得令人感到有些唏噓。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