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在甘肃省悬泉置遗址中,考古专家们用筛子筛出了一件重要的文物,它是一份帛书,并且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考古专家们通过细致的研究,意外的还原了古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封出土的私人帛书内容又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1987年时,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接到上级指令,在甘肃省敦煌市安敦公路甜水井附近,展开了一项地毯式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在行动之中发现一处庞大的汉代遗址,被称为是“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至1990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正式对悬泉置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从中发掘出土文物逾30000多件,其中包括15000枚竹简以及17650件各类实物,极大地丰富了大陆汉代文物资料研究宝库。与此同时,悬泉置遗址地理位置独特,正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它也被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发掘活动并非易事,考古专家们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耐心与责任感,否则很容易就会与珍贵文物失之交臂。在对悬泉置遗址文物进行发掘时,考古专家们利用最新的发掘技术,一点一点的对文物进行剥离,令原本埋于土中的珍贵对象重见天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30000多件,每一件文物都需要进行人工清理,诸位考古专家们的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值得一提的是,当文物发掘工作告一段落后,所有埋葬过文物的土壤,也都会被集中收集在一起,进行一次强有力的筛查活动,文物界将其称为是“筛土”。每一次考古活动中的筛土,都能有更新的发现,因为土中细小的物件,往往会被考古人员们忽视,而这些细小的物件,也许蕴藏着许多有用的信息。果不其然,考古专家们在对悬泉置遗址土壤进行筛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份折叠成小块的帛书。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这份帛书为汉代时期常见的素帛,折叠方式为先横二折再纵三折,由于其折叠程度太过紧密,导致素帛上的字迹反印明显。考古专家们利用先进手段,将这块帛书小心翼翼地打开,发现其上字迹清晰规整,为隶书写就。素帛上的文字,共有10行,每行字迹不等,多则44字,少则6字,只有最后一行是草隶体书法。据专家称,通过对该素帛上的文字解读,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是一封私人书信,是一位名字叫作“元”的边戍士兵写给好友“子方”的信。不过从其折叠情况与夹带方式来看,这封信很可能并未到达目的地,而是在运送过程中丢失于悬泉置附近。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此时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这封出土的私人信件,其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信中主要阐述了三件事,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第一件事:“会元当从屯敦煌,乏沓(鞜),子方所知也。元不自外,愿子方幸为元买沓(鞜)一两,绢韦,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元幸甚。钱请以便属舍,不敢负。愿子方幸留意,沓(鞜)欲得其厚可以步行者。子方知元数烦扰,难为沓(鞜)。幸甚!幸甚!”。大致意思为:元表明了自己在敦煌从军的身份,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因此嘱托子方帮自己购置一种名为“沓”的鞋子,因为敦煌本地不产这种鞋,并且还有长一尺二寸的绢匹以及五支毛笔。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第二件事原文:“吕子都愿刻印,不敢报,不知元不肖,使元请子方,愿子方幸为刻御史七分印一,龟上,印曰:吕安之印。唯子方留意”。大致意思是:元希望子方能够自己刻一方龟印,该印为七寸见方的御史印信,上刻文“吕安之印”。

第三件事原文:“郭营尉所寄钱二百买鞭者,愿得其善鸣者,愿留意”。翻译过来是:元嘱咐子方,不要忘记自己寄过去的200钱,这笔钱属于“郭营尉”,想托他买一把“善鸣(响亮)”的鞭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子方很可能是一位底层的官吏,不仅能够识字,而且还可以自由刻制印章。元本人则是一个热心肠,在私人信件所写的三件事中,朋友所托之事就占了两件,的确令人称道不已。

悬泉置遗址中,竟筛出一份帛书,它竟是古人最早的一份手写书信

汉代素帛私人信件的出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书信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多的恭维之语,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用词淳朴,是研究出现实和汉代社会生活的绝佳原始资料。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封私人信件最终未能到达收信人的手中,写信人的愿望也因此落空,这不由得令人感到有些唏嘘。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