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作者: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朝至永曆帝死後就算是徹底滅亡了,朱元璋傳下來了百萬子孫除了被殺的和極少數隐姓埋名躲在内陸的,剩餘的都跑到台灣,由明朝延平郡王鄭氏供奉。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鄭氏在台灣依然奉明朝為正朔,雖然沒讓這些藩王們出來參與政事,但對他們還是予以厚待,讓他們安心居住在台灣各處,台灣也成為這些逃脫清兵追殺的明朝朱氏後裔們最後的生存之地。

不過好景不長,清康熙二十三年,明永曆三十七年,清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部攻克台灣,明延平郡王鄭克塽準備投降,清軍的到來對明朝遺留的這些朱家子孫們可謂是晴天霹靂。

對他們來說,國破家亡,欲安穩終老他鄉都成為了極為奢侈的可能,這些人想着苟活的隻好跟着鄭克塽降清,等待着去北京後未知的命運,但其中還有一位甯靖王朱術桂誓死不降,和家人一起自殺殉國。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朱術桂(1617年10月24日-1683年7月20日),字天球,别号一進制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八世孫、第十五皇子遼王朱植的後代。

明末亂世,他也是到處漂泊,南明隆武帝時受封甯靖王,永曆皇帝登基後,委派他就地在南方鄭家的鄭鴻逵以及鄭成功軍中做督軍。

後來鄭成功專門在廈門和金門騰出地方收留這些避難的明朝宗室,朱術桂舉家去投靠,鄭成功以藩王之禮善待他。

朱術桂一家在廈門、金門一直居住到鄭成功去世,鄭成功之子鄭經襲爵延平郡王後,把朱術桂接到台灣并在台南修建甯靖王府供他居住。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在施琅攻下台灣後,得知鄭克塽要投降,朱術桂當即下定決心殉國并召集妾侍們交代道:"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

但随侍在側的五名側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也不願苟活,皆泣對曰:"王既能全節,妾等甯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随王所。"

說完後五人相繼自殺,第二天,朱術桂将五妃之靈柩安葬于南門城外魁鬥山後(今五妃廟址)。

安葬完妃子們後,朱術桂加翼善冠,服四圍龍袍,束玉帶,佩印授。并将甯靖王麎鈕印送交鄭克塽。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鄭克塽率文武至,嗟歎别之。朱術桂提書于壁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發,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六矣。時逄大難,得全發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

随後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甯靖王答拜。又在硯背題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發。于今事畢矣,不複采薇蕨"。書罷,結帛于梁升神,且曰我去矣,侍宦兩人亦從死其旁。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因朱術桂曾在高雄縣路竹鄉一帶墾拓田園,又在死前燒毀田契,把數十甲田地全數送給佃戶,感念其忠義的當地鄉民們将他和元妃羅氏合葬于高雄縣湖内村棚仔林中。

當時為避開清軍的搜尋,是以墓地未做特别标示,并修築僞墓一百多座遮掩。後世1937年才被發現,但館内已成空館,墓内陪葬的文物早就被日本人挖出帶走。

日本投降後,當地居民湊資把這一百多座真僞墓合并修建大墓一座,後高雄縣政府也專門重新整修,并于1988年指定甯靖王墓為第三級古迹。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而在台南的甯靖王府被施琅改名為天後宮供奉媽祖(也有說是朱術桂遺命改名),在1985年以其曆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第一級古迹,還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魁鬥山後的五妃廟經過整修後也被定為第一級古迹。

甯靖王朱術桂是明朝最後一個殉國的藩王,跟着鄭克塽去北京的,如周王後裔等其餘朱家子孫大多銷聲匿迹,不知所終,想來也知道結局是什麼。

明朝最後的藩王,施琅攻台,他如何應對?為何在台灣留古迹三處?

朱術桂自殺三十多年後,清康熙六十年,台灣農民朱一貴自稱明朝宗室發起反清起義,還曾追尊朱術桂為“明懿宗秉天正道元睿良敏敦文簡武思仁貞孝考皇帝”,舉家自殺殉國的大明甯靖王朱術桂也算是為大明朝留下了最後的骨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