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延平王鄭克塽獻表降清,八月十三日,施琅進入台灣受降,清廷收複台灣。随後鄭克塽全家及明室後裔等遣送京師。但在此之前,有一個明皇後裔正在與家人訣别,他不願做異族之臣,選擇在這個時候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追尋故國,他就是甯靖王朱術桂。
朱術桂,字天球,别号一進制子,朱術桂生于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初封輔國将軍,封于荊州。崇祯十五年(1642年)流寇張獻忠攻陷荊州,朱術桂與惠王以及宗室避居湖中。兩年後崇祯自殺,福王在南京稱帝,是為南明弘光帝,朱術桂與兄長陽王入朝,被封為鎮國将軍。隆武帝時将他封為甯靖王,前往方國安軍中擔任督軍。後清軍南下,朱術桂被鄭彩迎往廈門。這時隆武帝已死,桂王朱由榔被尊為永曆帝。朱術桂前往朝谒,永曆帝命其督鄭成功師,鄭成功以王禮待之,讓他居住在金門和廈門。永曆十六年(1662年),鄭成功在收複台灣不久後去世,其子鄭經繼位延平王。次年鄭經迎甯靖王到台灣,在承天府為其建造甯靖王府居住。并供歲祿于朱術桂,但未擁立其稱帝或監國。朱術桂見台灣初辟,土壤肥沃,便在萬年州竹滬莊一帶,墾拓田園達數十甲。
1681年鄭經去世,其子年僅12歲的鄭克塽被馮錫範,劉國軒擁立為延平王.但其後清廷開始發兵攻打台灣,并先後攻占金門、廈門與澎湖列島,緻使台灣門戶大開。1683年七月,鄭克塽奉表請降。聽聞此信的朱術桂決定以身殉國。7月20日朱術桂召集妾侍說:“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随侍在側的五妃皆泣對曰:“王既能全節,妾等甯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随王所。”而後相繼自缢于中堂。次日,即加翼善冠,服四圍龍袍,束玉帶,佩印授,将甯靖王麎鈕印送交鄭克塽。鄭克塽率文武至,嗟歎别之。王乃拜辭天地祖宗。結帛于梁,升神,侍宦兩人亦從死其旁,時年六十六歲。
甯靖王墓
朱術桂死前書于壁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發,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六矣。時逢大難,得全發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八月十三日,施琅率軍入台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