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知乎熱榜上有這麼一個問題:莊子天天怼惠子,為什麼他們還能是好基友?

下面有個回答讓我深感觸動。

在《莊子·徐無鬼》中有過記載: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垩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翻譯過來就是:

莊子給惠子送葬時,給旁人講了一個故事。說是郢都有個人在自己鼻尖抹上如蒼蠅翅膀大小的一塊白粉,讓一個叫石的工匠人拿斧頭砍下來。匠石掄起斧頭夾雜着風聲砍下去,結果白粉完全除掉,鼻子卻沒傷分毫。郢人不僅臉色未變,連眼睛也不眨一下。

宋元君聽後,讓匠石再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說:“曾經我确實能做到,可是能配合我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

看到這裡我就有些淚目,原本還覺得兩個喜歡鬥嘴的人很有趣,突然又覺得有些凄涼。雖然莊子天天怼惠子,但也是獨一份的“寵愛”。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朋友很多,甚至還稱為知己。可知己知己,不就是了解自己嘛,正因為了解你,是以知道和你相處時的分寸。

人來到世間都是孤獨的,即使有家人或夫妻的陪伴,也時常感到空虛,他們代表着一種羁絆,甚至壓得我們喘不過氣。如果有人能在沒有利益的牽扯下,隻憑興趣交往,那才是最純粹的關系,也許我們真正想要的隻是一份了解。是以說,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莊子和惠子互怼的關系,讓我想起相聲界一對有名的搭檔“奇志大兵”。

可以說,我就是因為這對組合而開始喜歡相聲的。衆所周知,相聲的形式就是一個說、一個捧,說的人要生動有趣,捧的人要有眼力勁。

逗哏的大兵油腔滑調,捧哏的奇志憨厚老實,每次都能用演技将大兵的包袱完美接下。說起來,兩人年齡上雖然相差16歲,可在舞台的表現卻讓人覺得默契十足,不過兩人的結局卻讓人唏噓。

14歲的大兵在公園偶遇正在排練的奇志,于是跑過去對他說:“老師,我很喜歡相聲,您能教我嗎?”奇志見這男孩如此大膽,天賦還不錯,便收他為徒。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後來兩人以“奇志大兵”組合出道,從一開始在長沙歌廳跑場子,到後來名聲響徹全國。當時還有着“南有奇志大兵,北有牛群馮鞏”的口号。

彼時的大兵年輕有趣,更受歡迎,總是商業邀約不斷。相比之下,在旁默默幫襯的奇志便顯得冷清無比,兩人之間也開始出現隔閡。因為成名太快讓大兵變得驕傲自滿,他覺得自己承擔大部分笑料,卻要跟師傅五五分賬,實在不公平。

雖然在媒體問起為何分道揚镳時,兩人說是創作理念不和。可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心照不宣。後來奇志還公開爆料大兵做人不道地,還把自己趕出長沙。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後來結局大家也都知道,雖然大兵因為調侃已故之人而遭封殺。可這種結局早在“奇志大兵”組合散夥時就已經注定。

人總是容易被欲望迷眼,忘了自己的初心。萬兩黃金容易得;一個知心最難尋。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輕視别人,有時候你的成功隻是因為有人默默給你當墊腳石。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曾以為自己有很多朋友,直到看了這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個廣交天下豪傑的、很仗義的武夫。臨終時對兒子說:“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鲫,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裡。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将衣服換下,穿在這個并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裡,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裡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莊子和惠子的“相愛相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蒲松齡說:“宴笑友朋多,患難之交寡。”

不要因為認識很多人而沾沾自喜,隻有當你落難時,才知道有多少顆真心。看過這麼一句話:“要想有朋友,自己要先夠朋友。”

想要交朋友容易,能夠交出真心的卻難,能夠成為知己的更難。真正的知己是比自己更信任的人,難怪古人會說“士為知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