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村子火了 遊客多了 莊子峁的“鄉土氣”出圈了

村子火了 遊客多了 莊子峁的“鄉土氣”出圈了

從環縣縣城驅車40多分鐘,盤過一條蜿蜒的柏油山路,眼前一片平整的塬面上,聚集着22戶農家,這裡就是楊家幾代人生活的家園——洪德鎮耿塬畔村莊子峁。

金秋時節, 記者走進莊子峁生态農莊,沉浸式感受這裡的點滴變化。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荞麥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果園裡的蘋果樹枝繁葉茂,成熟的苜蓿草迎來收割,農莊裡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村子火了 遊客多了 莊子峁的“鄉土氣”出圈了

▲莊子峁鄉村微景觀。

如今的莊子峁,路平道寬,路邊栽滿了油松,綠意盈盈;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戶戶的門口,敞亮的小庭院幹淨整潔,籬笆牆下的小菜園裡,蔬果豐實,辣椒正紅;每一處微景觀、主題牆、辨別牌都是吸引遊客打卡拍照的必争之地。

“四叔”楊志熙家的院子裡,一串串紅辣椒高高挂起,格外耀眼,好似一串串小紅燈籠,映紅了“四嬸”陳歲香的笑臉。收辣子、穿辣子、曬辣子、碾辣子,老兩口忙得不亦樂乎。

“四嬸”說:“過去三十年也攢不下3萬塊錢,現在一年光賣辣子就能掙3萬塊錢。”

“六叔”楊志奎家的羊圈裡又多了30隻活蹦亂跳的小山羊,今年的黑山羊養殖數量達到了100多隻,翻新整修後的羊圈也變身“咩咩親子體驗樂園”,為前來研學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體驗農莊生活的小天地。

“大姑姑”楊志連的兒子鄧嶽龍,今年5月才從深圳返鄉歸來,跟着母親學習手工豆腐制作手藝。年輕人學得快、腦子活,開直播、做銷售、當講解,把自家門店的豆腐生意經營得風生水起。

遊客來了,喝上一杯濃濃的豆漿,來一碗香辣十足的豆花,再帶上一塊瓷實的手工豆腐,那份記憶中的老味道讓人無比滿足。

楊家人說,“這些改變離不開‘豔子’多年來的打拼,她是個能人,更是個暖心人,為了農莊的發展不知道操了多少心。”

“豔子”是嫁進莊子峁的媳婦楊清豔 ,也是莊子峁生态農莊的負責人。雖然在城裡打拼多年,但她對記憶中的鄉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懷,“八叔家的土雞”“四嬸家的辣子”“七奶奶家的小廚房”……這些耳熟能詳的“金字招牌”都是從她口中的稱呼而來。

曾經的莊子峁,因偏僻落後乏人問津,莊裡人的發展意識不強,發展動力不足。

村子火了 遊客多了 莊子峁的“鄉土氣”出圈了

▲遊客走進莊子峁。

“沒有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幾棵像樣的樹。”在楊清豔的印象裡,路窄得連個樹都拉不進來,娶媳婦嫁女子,連個流動餐車都開不進來。

莊子峁的變化就是從修路栽樹開始,抓住了發展機遇,趕上了政策紅利。

從2020年開始,楊清豔自籌資金為農莊修路栽樹,又在政策支援下,利用自家的老莊子,打造了農耕文化展示館和鄉村記憶館。

“有了這些基礎之後,我就和莊裡的叔叔嬸嬸們商量,咱們建個生态農莊,看能不能借鄉村旅遊熱,把這個地方發展起來。”

讓楊清豔沒想到的是,她的這個提議得到了“親友團”的一緻支援。因為,家家戶戶都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四嬸”說,她家種的辣椒根本吃不完,也不知道賣給誰;“八嬸”家裡養了上百隻土雞,雞蛋多得吃不完,幾個大笸籮都放不下,急得團團轉;“小嬸”做的黑豆醬油味道純正,東家送一瓶、西家送兩瓶,剩下的留着自己吃。

這哪行啊!楊清豔說:“這麼好的東西,地道地道的農家特色,咱們要想辦法往外銷售。”她注冊了“莊子峁”商标,開啟了直播賬号。每天早上從縣城趕過來,拍攝莊子裡的點滴變化,直播各家各戶的“老手藝”,下午再把從各家收來的辣子、油餅、馍馍、醬油、醋、蜂蜜等等拉回縣城,放到門店上進行銷售。

“隻要有好東西,那就不愁賣,城裡人喜歡吃的就是這老味道,就像我每次吃小嬸家做的醬,都能回憶起小時候我奶奶做的那個味道,眼前就有了奶奶在竈台前忙碌的那個場景。”楊豔清說。

線上直播帶貨,線下生産銷售。不到一年時間,“莊子峁”的原生态農産品,不僅打出了一個品牌,也闖出了一條銷路,慕名前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村子火了 遊客多了 莊子峁的“鄉土氣”出圈了

▲莊子峁“楠哥農家飯莊”。

“八爺”楊滿興說:“我們這個黃土梁梁上,幾十年都不來個人,豔子把農莊建好之後來了幾萬人。”

村子火了,遊客來了,吃啥、住哪、怎麼玩?楊清豔又把“親友團”召集在一起商量,決定圍繞農莊特色深度挖掘,吸引遊客體驗鄉村生活。

“最初的想法就是在原貌上改造,在原基礎上增加收入,農莊能發展到現在這樣,其實也是我沒想到的。特别是今年,搭乘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春風’,我們争取建設了一些新的體驗項目和内容,也有機會去外面參觀學習新的發展理念。我們做不了那些高大上的,但是可以做接地氣的。”楊清豔說,做好農文旅融合發展大文章,農莊的發展才更有前景、更有後勁。

走進農耕文化展示館和鄉村記憶館,一張張老照片見證着鄉村發展、訴說着動人故事,一件件老物件,再現了農耕生活場景與農耕文化根脈的悠久。

走進手工豆腐、石磨面粉、辣椒、手工織籮等6個小作坊,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感受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

走進非遺體驗館,這裡陳列着環縣皮影、香包刺繡、面塑、泥塑等非遺手工藝品,既展現了非遺傳承人的精湛技藝,也弘揚了傳統文化厚重的精神特質。

還有共享菜園、采摘基地、親子體驗園、兒童樂園、九德書苑、農家飯莊、窯洞民宿……莊子峁的“鄉土氣”更濃了,家家戶戶都在忙碌着。

莊子峁在傳統農業轉型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把傳統工藝活态化,大大提升了遊客的參與度與滿意度;把傳統食品商業化,線上直播與線下銷售結合起來,建構起了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商業模式;把傳統農事體驗化,運用手機直播的方式在網上展示,吸引粉絲,帶來流量,把傳統農事變成旅遊項目。

今年以來,莊子峁生态農莊已接待遊客5萬人次,團隊113個,農産品銷售額突破150萬元。

慶陽到底有誰在啊!

夏日色彩圖鑒!總有一種顔色讓你愛上慶陽

慶陽香包,到底長啥樣?